【摘要】 高二是高中阶段很关键的一年。从教学内容来看,高二的教学内容占高考的一半左右;从年级地位来看,高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如何学好高二课程呢?考必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语文上册肖邦故园知识点及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二语文上册肖邦故园知识点及练习题的详细内容如下:
本篇文章为大家整理了高二语文上册肖邦故园知识点及练习题,文章中包括:肖邦简介、肖邦故居、生字词、段落分析、练习题,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肖邦简介:
肖邦,波兰作曲家,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圆舞曲》、《夜曲》等。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举办了第一次公开演奏,被誉为“波兰的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与贝多芬、海顿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曾出席过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肖邦一枚钻石戒指。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成为音乐学院学生。肖邦还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1831年肖邦去巴黎,并很快在巴黎成名,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当时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名扬全欧。) 1835年,肖邦认识了一位波兰贵族的女儿,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不是贵族,而遭到拒绝。1836年底,肖邦认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一直到1847年两人才关系决裂而分手。
肖邦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著名文艺家交往, 如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法国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德国诗人海涅,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等。
1849年,肖邦逝世后,遗体被埋葬在巴黎彼尔·拉什兹墓地,而心脏则运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埋葬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肖邦故居:
肖邦故居位于华沙西北约50公里的幽静小村-热拉佐瓦沃拉。现在的肖邦故居纪念馆是二战后重建的。一排白色的小屋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故居外的庭院风景如画,种植着由波兰各地捐献的名贵花草树木,院内竖立着肖邦的雕像。室内保留着当年的风貌,存放着肖邦少年时代的作品和他曾经使用过的“长颈鹿”竖式钢琴。每到周日,这里都要举行音乐会,由世界各地著名的钢琴家弹奏肖邦的作品。溪水潺潺,琴声飘飘,这里悠美的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闲、散步。
生字词: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 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玲珑剔透(tī) 天籁 lài 簌簌 sù
段落分析:
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第二部分(第3—8段),阐述肖邦故居及故居周围的环境以及四季的景色与肖邦创作的密切联系。
第三部分(第9—12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作者满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探望故里,青年时代告别故园,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第四部分(第13—19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使主题得到升华,强调了肖邦之家已经成为波兰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坚韧纽带。
第五部分(第20—27段),这是本文中最华美的乐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诗如歌如画,令人陶醉、回味不已。
练习题: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要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乍一看,这种说法或许显得有些荒诞不经。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跟肖邦音乐所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又会有何共同之处呢?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不难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②诚然,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
③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④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谁若真想探究肖邦音乐的精神,理解肖邦音乐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谁就应悉心体会欧根?德拉克洛瓦所谓的蔚蓝的色调,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
⑤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玛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⑥流亡生活、高度的文化修养、痛苦的心境和肖邦对自己使命的不凡见解,使这画面复杂化了,或者说,像一层雾遮蔽了这些画面。绚丽的大都会风光,频繁的旅行,丰富的经历,给他提供了另一种创作灵感。但是,既然他在自己生命的末日,在那遥远、寒冷的爱丁堡又怀念起“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我们就有理由想像,故乡的朦胧景色也回到了他的心中。而今,我们也怀着激动的心情瞻仰这些大树,这些灌木丛和这一片清凌凌的水。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过滤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第①段中写“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散文中,景物的描写都是为表现文章主题服务的,要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应联系肖邦的音乐创作和他的爱国情怀,“瘠薄的土地”“平原小道”“麦草覆盖的屋顶”都体现出“简朴”“清寒”的特点,这正体现了肖邦音乐的特色,同时也和下文构成对比,以突出肖邦音乐的价值。
答案:为了说明肖邦故园所在地朴素的特点,同时使其与“肖邦音乐所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形成对比,表现肖邦音乐的价值。
2.第③段描写的热那佐瓦沃拉四季景色之美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朴素、淡雅;持久、深沉。
3.第④段中“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以上就是高二语文上册肖邦故园知识点及练习题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二年级是长跑的中段,需要理解戒骄戒躁,充分发挥自控能力。这个时期,认准方向,耐住寂寞,默默的为自己加油,奋力向前。享受磨难,知易行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