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师资格证网权威发布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答案:初中科学学科【已公布】,更多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答案相关信息请访问教师资格考
教师资格证网权威发布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答案:初中科学学科【已公布】,更多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答案相关信息请访问教师资格考试网。【导语】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已结束,无忧考网特别整理了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答案之初中科学学科【已公布】,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10)
1、……2017年1月1日是农历腊月初四(4分)
正确答案:A.
2、……用音叉按图1(甲)做声波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实验(4分)
正确答案:A.声波在水中波长较大,b是水中声波的波形曲线
3、……在一片有毒的海葵丛中(4分)
正确答案:A.偏利共生
4、……地球物理学家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4分)
正确答案:C.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不连续性
5、……短周期元素X、Y、Z、W、R(4分)
正确答案:C.T的单质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
6、……图2位某学生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电路图(4分)
正确答案:A.流过R的电流与R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7、……图3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4分)
正确答案:C.图中C处的地形为鞍部
8、……X、Y、Z、为三种哺乳动物(4分)
正确答案:B.X比Z更适应寒冷环境
9、……有机化合物的说话正确的是(4分)
正确答案:B.等质量的乙烷、乙醇、甲醛分别充分燃烧,所耗用氧气的量依次减少
10、……在科学研究中,常寻找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4分)
正确答案:A.若甲表示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碳元素流动的关系,I,II,III可分别代表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二、简答题(2)
11、……某初中科学教科书在“汽化与液化”一节中设计了……应用实验探究方法进行科学教学
正确答案: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进行实验探究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步骤教学:①提出问题,引出课题。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提出问题也是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在“蒸发”一节中,可以从生活中的蒸发快慢的例子的比较,引入课题,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②猜想和假设。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猜想和假设,比如“蒸发”一节,可引导学生讨论蒸发快慢和温度之间有无关系,和空气流通有无关系。③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引导学生根据猜想和假设设置对比实验,明确实验的步骤和思路。④实验探究。探究是根据探究计划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是用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猜想的具体实践。⑤分析数据,得出结论。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2、……某科学老师在“星空观察”一课的教学中运用了李商隐的一首诗……应用该诗的教育价值
正确答案:该诗句中描述的星象是天空的银河在西部即将落下,东方的启明星渐渐消失。应用该诗的教育价值:结合我国传统诗歌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案例分析题(2)
13、……下列是某科学教师设计的一道竞赛题及学生们关于该竞赛题解题结果的统计问题:(1)选出正确的选项……(10分)(2)……帮助学生理清正确解题思路。(10分)
正确答案:(1)正确选项是C。A选项,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判断出物体在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达水平面上之后,做匀减速运动,所以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应该是倾斜的直线,不能是曲线,所以A错误。B选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在斜面上时对接触面的压力、在水平面上时对接触面的压力不变,且在斜面上时的压力比在水平面上时的压力小,根据p=F/S,S不变,所以在斜面上时和在水平面上时的压强不变,且在斜面上时的压强比在水平面时小,所以B错误。C选项,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受到的都是滑动摩擦力,所以摩擦力的大小是不变的,并且由于在斜面上时的压力比在水平面上时的压力小,所以滑动摩擦力也比在水平面上的小,所以C正确。D选项,在斜面上物体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水平面上,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物体的位移x=1/2at2,所以物体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应该是抛物线,最后才与坐标轴平行,所以D错误。(2)师:这种物体运动类型的题目,要分析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需要首先做哪步工作?生:分析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师:那谁能分析一下这个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受力分析?生:在斜面上时,物体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师:那如何确定运动状态呢?生:物体从静止下滑,肯定合力向下,那么物块是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图象应该是斜向上。师:力的大小关系呢?生:在斜面上支持力应该不变,压力也变,所以压强也不变。师:下滑到在水平面上之后的情况呢?生:在水平面上,物块只受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支持力=重力,支持力变大了,摩擦力也变大了。在水平面上就是匀减速运动了。师:路程关系呢?生:路程最先是一段抛物线,下滑到水平面后是另一端抛物线,应该是两段抛物线形式,最后才是水平线。师:你能挨个分析一下选项中的图线吗?生:…………(根据已经分析完的运动情况,分析)
14、……某科学教师在“酸、碱、盐”复习课教学中,围绕鉴别饮料的酸、碱性组织教学活动……问题:(1)简述金属活动性顺序……(6分)(2)……指示剂的变色眼里。(8分)(3)……提出改进思路。(16分)
正确答案:(1)金属的活动性是反映金属单质在水溶液里形成水合离子趋势的大小,也就是反映金属在水溶液里起氧化反应的难易。金属单质在水中越易形成水合阳离子,其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化学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应用。①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②判断金属跟水、非氧化性酸及盐溶液间的置换反应规律;③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④判断电解池中金属离子的放电顺序;⑤判断金属与氧的反应规律;⑥判断硝酸盐的分解产物;⑦确定金属的冶炼方法。(2)用于酸碱滴定的指示剂,称为酸碱指示剂。它们是一类结构较复杂的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在溶液中能部分电离成指示剂的离子和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并且由于结构上的变化,它们的分子和离子具有不同的颜色,因而在pH不同的溶液中呈现不同的颜色。(3)该教学过程是“酸、碱、盐”复习课教学中,围绕鉴别饮料的酸、碱性来组织教学活动。复习课表明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酸、碱、盐”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这节课的内容重点应该是通过“鉴别饮料的酸、碱性”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但是该教学片段中,教师并没有组织同学进行相关的实验,只是通过简单的提问来进行教学活动。并且在学生讲出相关鉴别方法时,教师也没有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学生鉴别方法的正误,也没有对学生的相关想法进行一定的引导,起不到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的目的。同时,中途又去引导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关知识进行复习,中断了学生对“酸、碱、盐”知识的复习思路。改进思路: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用品,在学生提出相关的鉴别方法后,教师应组织学生亲自验证自己的想法,从感性和理性上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在提出意料之外的回答时,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或者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在实验完成后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指导。
四、教学设计题(2)
15、……图10为某科学教科书“简单机械”……开瓶器开瓶盖的图片。任务: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分析开瓶盖的原理。(10分)
正确答案:师:同学们,大家熟悉下教材,想几个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的实例。生:用筷子夹菜、用剪子剪纸和用天平称量等。师:很好,大家举的例子都很准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杠杆原理。(教师板书:杠杆原理——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力与力臂的乘积)大小必须相等。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教师展示图片:人用木棍撬石头、天平等。师:大家刚才举了好多运用了杠杆原理的例子,我们下面来看一下杠杆原理的具体内容。教师展示教具:一个两端等长且标有统一刻度的中间连接的支架上的仪器。师:我在左边挂两个砝码,右边挂一个砝码,你们说那边会高?生:右边。教师演示,在左边离中心两格处挂两个码,在右边离中心五格处挂一个码。生:左边高了。师:大家来看一下杠杆原理的内容,告诉我实验中动力是什么,阻力是什么,动力臂和阻力臂又分别是什么?生:左边的两个砝码的重力为动力,动力臂为三个格长度与夹角的余弦值;右边的两个砝码的重力为阻力,阻力臂为五个格长度与夹角的余弦值。师:大家说的非常好,那大家能想办法把它平衡吗?生:把右边的砝码左调一个格。教师操作,呈现平衡状态。师:大家想一下如何用小的力撬动重的东西呢?生:加大动力臂或减小阻力臂。教师展示开瓶器开一瓶果汁并提问:在这个过程中,与只用手相比开瓶器是如何省力的呢?生:与只用手相比,开瓶器在不改变阻力臂和阻力的情况下,加大了动力臂的长度,可以用相同的力撬起更重的物体,所以可以打开瓶盖。
16、……“列举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任务:(1)……唾液淀粉酶的作用。(4分)(2)……“活动”的记录表(6分)(3)完成“酶的催化作用”的教学设计片段……(20分)
正确答案:(1)A试管中加入了唾液,B试管为空白对照,加入碘液后B试管变蓝而A试管不变蓝或颜色浅,说明唾液淀粉酶可以水解淀粉。(2)试管加入的物质试剂实验现象A淀粉溶液+2毫升唾液碘液B淀粉溶液+2毫升蒸馏水碘液C淀粉溶液+1毫升盐酸+2毫升唾液碘液(3)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酶在物质消化中的作用。能力目标:学会实验探究基本方法;学会分析、设置实验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以及对照设置方法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回顾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二、教学方法用实验法带领学生完成探究过程,用直观法、讲解法说明相关知识。三、教学过程1.联系生活,兴趣导入师: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在吃馒头或者米饭的时候,嚼着嚼着感觉有甜味?(学生思考回答)师:老师这里有一些馒头,请同学们来尝试一下。然后喝一口这个放了馒头的水,比较一下味道。(学生尝试)师:好,尝试结束了,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嘴里的馒头有甜味了而水里的没有呢?预设学生回答:老师,我们之前学过,我们的唾液里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之前学过的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那大家知道酶的催化作用有哪些特点吗?让我们用实验去探索吧!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分组实验每三人一小组,分别处理3支试管,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实验完成最快的一组选派代表展示表一的内容,讲解实验结果,其他组对比自己组表格完成情况进行提问、补充。最后一起讨论两个问题:(1)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又有哪些?(2)对照组是几号试管?实验组是几号试管?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证明酶有高效的催化作用,酶的催化作用需要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加强对学生实验科学素养的培养。3.得出结论,知识拓展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盐酸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我们知道盐酸是酸性的,那还有没有其他物质会对有影响呢?另外,刚才我们的实验是将温度加热到37℃,能不能设定别的温度?(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还有碱会影响催化作用,温度可以再设定为高温和低温。那就请同学们按照现在的小组,再设定一个实验方案,探究自己设想的正确与否。设计意图:将实验变量进行改变,让学生巩固探究过程,发展发散性思维。4.教师总结点评师:刚才同学们按照我们所学的探究思路,又进行了不同的方案,知道了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酶的催化效果不同,碱也会影响酶的催化。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可见团结就是力量。希望大家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学习更多知识,带着这样学习心态,我们趁热打铁,进入下一个内容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