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精选练习:150道历史真题集训

时间:2021-05-26 19:33:52 来源:网络

【摘要】 高考临近,考生平复心态,加油!考必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2021高考历史精选练习:150道历史真题集训”的信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2021高考历史精选练习:150道历史真题集训”的内容吧!

2021高考历史精选练习:150道历史真题集训

【重点考查内容】

1.政治:从探索走资本主义民主共和道路到探索走社会主义道路。

(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道路的挫折。从1913-192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了三次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战争,均以失败告终。

(2)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探索社会主义救国道路。五四运动标志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中共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开始探索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标志中共建党工作完成。

(3)国共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运动。第一次工人运动的失败和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为两党以党内合作形式实现第一次合作提供了契机。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七一五政变,使中国再次错失建立民主政治的机遇。

2.经济: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1)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使民族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加之北洋军阀分裂割据,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但仍然发展较快。

(2)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民族工业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3.思想:民主科学思想促使国人进一步觉醒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对广大农村地区影响有限。

(2)新文化运动大大解放了国人思想。前期宣传的民主科学将矛头直指维护专制统治的封建礼教,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宣传的主要内容转变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了基础,使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精选真题演练】

1.(2014年全国Ⅰ卷·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2.(2014年全国Ⅱ卷·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3.(2018年全国Ⅰ卷·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4.(2018年全国Ⅱ卷·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5.(2018年全国Ⅲ卷·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6.(2019年全国Ⅰ卷·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7.(2019年全国Ⅱ卷·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赴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8.(2019年全国Ⅲ卷·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9.(2020年全国Ⅰ卷·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10.(2020年全国Ⅲ卷·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答案解析

1.C【解析】本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0 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主要来源于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根据材料“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说明上海作为制作中心,但国产的电影却远远低于京津地区,结合上海是半殖民地外国企业交的税远低于民族企业(国外进口影片除了缴纳一定的关税等税费外,在中国内地流通无需再缴纳其他税费;而国产影片在内地流通则有多重税费。),根据这一知识,可大体推出,上海(国内电影的主要生产地)影片要流通至北京、天津,其税费要高于进口影片,商家多半是从成本方面考虑市场运营,故北京、天津等地自然以成本较低的外国影片为主了。由此可推出正确选项为C。选项A、B、D与题干没有多大关联,均可排除。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解释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象,故A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解释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D项错误。

2.C【解析】本试题主要测试学生根据材料挖掘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1926年”,指出的时间点大体是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后,此时,蒋介石成为广东国民政府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继续高举三民主义旗帜,全国很多革命人士都聚集在三民主义旗下,力量不断壮大。北洋军阀中的孙传芳、张作霖等人似乎观察到这一现象,也纷纷效仿,标榜各种主义。考生需注意:这些军阀所标榜的形形色色的主义中多半都借用了“爱民”“人权”“民权”等语词(或相近的意思),由此可反向推出 当时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了。故正确选项为C。

3.C【解析】社会主义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的争论发生在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对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认为“绝对不能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认为中国唯一的病症是穷,救治的方法是用资本主义的方法发展实业。其代表人物是张东荪和梁启超。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纷纷著文反驳张东荪、梁启超的言论指出:“除了中国劳动者联合起来组织革命团体,改变生产制度”,是无法挽救中国的。经过这场争论,马克思主义扩大了思想阵地,认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为正确项。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马克思主义在争论中传播的历史作用,以及正确解释历史的能力。确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事;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和“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不符合题意,A、B、D为错误项。

4.C【解析】本题重在考查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此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从题干的内容看,孙中山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检讨革命尚未成功的原因是“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而以俄为师,按题干中孙中山的原意是要学习俄国党的“组织之方法”。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与“组织之方法”相关,故C为正确项。二是从时间信息入手,孙中山说这段话的时间是1923年底,是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的前夕,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是改组国民党,这也与“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一致,可以帮助选择。孙中山主张三民主义,并没有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和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所以 A、B、D为错误项。

5.C【解析】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甚巨。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试题中出现马克思主义最初在中国传播的内容,对在学生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观不仅必要,而且很有意义。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是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本题考点恰在1920年这个时间节点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状况。五四运动以后,一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他们批评改良主义,主张用革命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他们把目光投向工人阶级,到工厂去,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组织工作,并积极准备建立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如题干所说,主张革命、批评改良主义和深入工人群众正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深入传播和产生重要影响的两大表现,所以,正确选项是C。民主和科学这两大旗帜以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实业救国运动亦不合题意,故A、B、D 为错误项。

6.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历史现象,并透过历史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前后两段时期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理解。题目给出“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在《新青年》中出现频次的变化,其中“民主”和“革命”两词为解题的关键。1915—1918年,即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主要是以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是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所以“民主”一词出现的频次较高,与“革命”“科学”“平等”等词相当。1919—1922年,即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成为主流,“革命”一词出现的频次就远高于“民主”。故A为正确项。国民革命运动此时尚未展开,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张以俄为师,并不是整个知识界都否定了资本主义政体模式,C项错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这一时期并未改变,D项错误。

7.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五四运动的历史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的能力。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在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斗争下,最终取得胜利。在斗争中,人们认识到联合起来力量才会强大,即材料中所说“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因而成立全国各界联合会。从材料中看,人们还认识到坚持斗争的重要性等,说明人们的爱国觉悟有了很大提高,故 B 为正确项。五四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题干材料并不能说明各界团体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也不是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所以其他三项都为错误项。

8.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抓住本质的分析能力。考生须能分清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主流的不同。新文化运动前期,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主将,集中火力,以西方的民主、科学为武器,猛烈抨击封建的伦理道德,解放思想成为主流。后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题干中所引陈独秀文“个人之人格高”“个人之权巩固”都是强调个性解放,冲破封建束缚,所以B项正确。陈独秀文中的“国家之人格”“国家之权”是为说明“个人”,并没有主张国家至上,所以A项错误。陈独秀此文并没有反对西方民主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故C、D为错误项。

9.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洋军阀时期的经济,解题关键是运用化简原则将题干意思化简解读。题干材料讲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度量衡不统一,这必然严重影响各地的经济交流,运用不同标准的度量衡来测量流通的商品,必然增加了许多无谓的程序,而这其中的每个环节都要征收相关测量费用,因此,一次次的测量,增加的就是一次次的商品流通成本,即度量衡的不统一提高了市场商品交易的成本,不利于各地之间的经贸交流。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就是A项。B项:不符合逻辑,军阀割据造成了度量衡的不统一,并非度量衡不统一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和逻辑,经济结构变动指的是主体经济发生的变化,而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主体经济发生变化的信息,故无法得出度量衡不统一“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的结论。故错误。D项:“阻断了”太绝对;不符合题意和逻辑,度量衡不统一,严重影响了商品的大量流通,并非“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故错误。

10.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解题关键是用我讲的最近原则之第二种情况——统治者采取某项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政权,来解释题干材料。武昌起义爆发后,最终掌握了清政府绝对实权的袁世凯在清帝退位诏书加上那句话,目的就是为了谋取新政权的领导权;而孙中山坚决反对,目的就是希望在未来组建的新政权中,资产阶级发挥主导作用,“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双方争执,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解释:革命的核心问题就是政权问题,即由谁来掌握政权。故B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符合史实,1911年底南北议和时,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人达成共识: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承认共和,革命派即可让袁世凯当大总统。即南北双方赞同共和体制。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南北方就何种体制产生分歧。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呈现南北方分歧是关于社会变革的方式(变法改革或革命暴力)。不符合史实,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早在1911年10月10日以武昌起义为开端就已经开始了。故C项错误。D项:迷惑性还比较大。不符合史实,拟定清帝退位诏书时,中华民国已经建立,孙中山担任就是临时大总统职务。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双方分歧是谁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故D项错误。

以上就是考必过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高考历史精选练习:150道历史真题集训”的相关信息,时光不负有心人,冲刺加油!想了解更多考试最新资讯可以关注考必过。

上一篇      下一篇
高考相关推荐 更多>>
高考热点专题 更多>>
热点问答
国家公务员考试年龄限制是多少 公务员国考和省考考试内容有什么区别 函授大专学历能不能考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点能自己选择吗 新闻学专业能报考2022年公务员考试吗 什么是联合培养研究生 什么是破格录取研究生 什么人不适合读研 研究生报名户口所在地填什么 研究生结业和毕业有什么区别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考必过移动版 https://m.kaobigu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