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考必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2021高考复习:实时政治主观题”的信息,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2021高考复习:实时政治主观题”的具体内容吧!
1.(16分)2020年10月14日,纪念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大会在广东深圳举行,- 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以下为讲话摘录)。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深圳等经济特区一路走来,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每一步都付出了艰辛努力。
○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改革综合效能。
○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说明---的讲话对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启示。(12分)
(2)新的时代,深圳经济特区站在新的起点上,请你为特区人民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提出两条建议。(写出建议提纲即可)(4分)
答:(1)①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坚定不移地克服困难,破解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分)②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机遇,蹄疾步稳地深化改革。(4分)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树立创新意识,勇于开拓创新。(4分)
(2)答案示例:①永葆“闯”的精神,敢为天下先。②永葆“创”的劲头,不断开拓创新。③永葆“干”的作风,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每条2分,答出两条即可。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上线"弹幕版"四大名著电视剧后,其视频评分、系列播放量、弹幕量都一骑绝尘,一个多月下来,播放量超过上千万。经典因其强大的内容穿透力和文化传承性,在互联网时代依然能够成为年轻人的精神食粮。依托新型传播方式开始有了从'传播'到'传承'的转变。经典作品与新型传播载体相结合,擦出了别样火花。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弹幕版"四大名著电视剧为何会受到年轻人的追捧。(6分)
(2)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论证经典作品与新型传播载体相结合的必要性。(6分)
答:(1)①弹幕版四大名著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践,着眼于年轻人的精神文化需要,选择在年轻人聚集的 B站播出,成为了他们的精神食粮。(2分)②四大名著作为优秀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吸引了年轻人的观看。(2 分)③弹幕版四大名著更好地发挥了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重大作用。(2 分)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经典作品与新型传播载体相结合,有利于正确认识经典作品,推动经典作品从"传播"到"传承"的转变。(3分)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经典作品的传播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新型传播载体)这一有利条件,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3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情给分。)
28.材料一∶今年高考成绩676分的湖南某女生选择北大考古学专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冷门的考古圈又一次喜提热搜!有人认为考古就是"田野挖土"",将来没"钱"途;也有人认为考古是一种事业,文化传承同样也是一种价值。
材料二∶其实,考古学是一个既可以为我们生活提供意义又可以为生活提供解释的学科,它兼有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的特点,非常注重综合能力。中国的考古人员是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诠释者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1)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相关知识,综合评析材料一中的两种观点。(6分)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阐述我国考古人员工作的独特价值。(6分)
答:(1)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面对考古工作的意义这一间题,人们的不同认识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2 分)
②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求树立正确价值观,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对考古工作的认识与评价的不同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考古工作应关注文化事业,保护人类文明成果,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 分)
③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考古工作不能仅考虑个人利益,更要体现社会效益,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2分)
(2)①考古人员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2分)
②考古人员是中华文明的诠释者,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2 分)
③考古人员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 分)
3.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我们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则要求我们加强国际经济交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走好开放合作之路。
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阐释我国确立经济发展双循环格局的合理性。(6分)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4分)
(3)请以"推动双循环,改革促发展"为题撰写一篇演讲稿。(6分)
要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紧扣主题,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在 250 字左右。
答:(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推动我国作出新的战略抉择。(2 分)②实践是认识目的,作出这样的战略布局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2 分)③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正是基于当前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才提出了双循环的新格局,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2 分)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既要看到危机、变局,又要看到其中蕴中新机、新局。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危机、变局也可以促使事物的发展。③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面对危机和变局,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每点2 分,答出2 点给 4分。)
(3)坚持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继续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坚持向改革要活力,以改革促发展。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改革是释放体制活力的源泉。改革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的部分,激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有效减小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经济循环藩篱,更好促进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接轨。我们的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推动经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把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贯穿始终,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兴、尖端产业的壮大,人才已成为各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稀缺要素,正对城市的未来产生基础性、关键性、全局性的影响。为争夺人才资源,截止2019年,全国已有超过50座城市发布了系统的人才吸引政策。
对于人才的界定,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标准。当前,城市之间人才争夺已出现明显分化。北上广深等超大型中心城市为提升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已将重点瞄准于全球最尖端、具高峰潜能的创新型、研发型人才;二线内陆省会城市则更加注重面向全国吸引高端技术的操作与应用型人才;三、四线城市则根据自身现有条件、未来发展方向和相对稳定的比较优势,对所需人才作出了更宽松、广泛的定位。
(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我国各大城市纷纷实施“抢人战略”的原因,并概括我国各大城市对人才需求呈现的特点。
(2)虽然对人才的界定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标准,但我国各个城市对人才也应有一致的要求。从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共性要求。
【答案】(1)原因:①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人才成为刚性需求,为城市实施“抢人战略”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先进文化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引入人才有利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劳动者的素质对推动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引入人才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为城市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特点:①多元化、差异性,各城市基于自身定位,对所需人才的各有差异。
②国际化、开放性,各城市对人才的需求已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的界限。
③时代化、实用性,各城市对人才的需求符合时代发展和自身实际需求。
(2)①人生价值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的,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修养,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要有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精神,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5.材料: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一个地区的贫困,表面上看属于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考察,往往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某县政府坚持硬件强化、软件提升并重,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制定并落实扶贫措施。一是把经济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主要抓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努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把文化扶贫列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以文化阵地扶贫、公共文化服务扶贫、文化产业扶贫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文化扶贫工程,有效解决了文化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说明如何看待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的关系。
【答案】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经济扶贫为文化扶贫提供物质保障,文化扶贫为经济扶贫提供精神动力。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经济扶贫是扶贫工作的主要抓手,文化扶贫是经济扶贫的有益补充,二者相得益彰。扶贫工作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忽视文化扶贫。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我国政府提出“互联网+”和线上线下互动消费后,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行动起来。不过,究竟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互联网背景和传统背景的人对这个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回答。
材料二 面对“互联网+”浪潮,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大力推进互联网化转型。有学者提出,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成败与否,主要看企业是否坚持“互联网+”思维,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运营能力。如果企业对市场反应迟缓、应对不力,对“互联网+”发展趋势视而不见;如果企业还热衷于模仿、跟随,而不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互联网化转型不可能成功。
(1)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角度,说明为什么互联网背景和传统背景的人们对究竟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有着截然不同的回答。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传统企业如何才能转型成功。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不同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头脑中形成的意识也就不同,因此不同背景的人对究竟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回答也不同。②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的社会实践不同,对究竟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认识也就不同。③认识还受到人们的立场、观点、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究竟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认识,不同的人也会不同。
(2)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研究市场,积极应对市场新情况。②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某校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调查发现如下问题:下图显示的是某地区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中认为图中说法是唯心主义命题的人所占的比例。
注释:生活中大部分人认为信神信鬼、相信命运是唯心主义,但大部分人并不认为“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是唯心主义。
(1)结合材料,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对“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的观点加以评析。
(2)请写出两条励志的名言名句,并用意识能动性原理加以简要说明。
【答案】(1)“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这种说法看到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说没有看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进而滑向唯心主义的泥潭;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把发挥意识能动作用与尊重客观实际有机地统一起来。
(2)示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以上就是考必过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高考复习:实时政治主观题”的相关信息,想了解更多考试最新资讯可以关注考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