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那么你知道如何写散文吗?考必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守望,那段征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守望,那段征途的详细内容如下:
灯下走笔,宛如人在旅途,又似身属汪洋。不知前面的境地到底如何,是泥泞崎岖,是惊涛骇浪,还是康庄大道、风平浪静?不知道,只知道脚步就应该这么走下去,即使不走,也当看看以往行人留下的脚印、望望他们远去的身影,给自己增加点底气、补充补充脚力。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人生中什么都可能缺少或遗失,惟有路途却是根深蒂固、不可或缺的。从出生到死亡,走过的路又何止一二,虽然不必像说着“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那样来讥损别人,但迎着前方飘来的风尘,望着身后遗留的脚印,心里总会有着淡淡自豪。毕竟这是自己体力和精力的外在体现。但当一番细细品咂后,我们便会有着无尽的孤独和彷徨。自己走过的路啊,到底应该以什么为坐标呢?难道眼下的方向自己真的就把握的那么妥帖、合适吗?不会走错吗?万一走错,前方该是沟壑还是悬崖呢?于是,脚开始变得虚浮,前方的路开始变得模糊,身后的路也开始慢慢消散。
我向来很仰慕旅行家的豪迈,那种登山临水、访奇探幽的举动无不显示出他们身体和精神的强健,但更多的是对他们对脚下路径和人生路径的确定。但恕我直言,那种仰慕只是一时的心理皈依,而在人生中恰恰有许多是一去不再,却又永恒存在的远行值得我们久久地守望。守望,不是匆匆一眸,也不是淡淡的凝视,而是需要用心去感知、去品味、去静守的举动。“长征”即是一处值得我们长久守望的征途。
守望,那征途。它不是一次证明自己脚力却又在证明的征途,不是谱写祖国锦绣山河的短短游记而是一篇展示华夏优秀儿女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宏伟诗篇,不是把脚下的路仅仅看成是脚下的路而要化作精神上的征途来供我们长久的默念、追思、守望。
说到这,我想大凡对它真正凝视过的人都会动容。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征途呢?是一条经闽赣、穿两广、越云贵、至陕甘的奇绝征途;是一条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煮皮带的艰险征途;是一条热血喷涌、豪情万丈的超迈征途。听听吧,那赤水河、金沙江怕是至今还在呼喊咆哮的声响,还有那万丈的雪峰,顶上定有那飘舞的红旗,猎猎作响,响彻云空。
想想那骨瘦如柴的马匹。那战士,更加瘦骨嶙峋。深陷的眼窝,干裂的嘴唇,水袋中的生命之源早已给了担架上的战友,如今再无一滴,可软若棉团的双腿还是铿锵有力、矫健多姿。任前方山峰险拔、水流急湍,枪林弹雨、明沟暗壑,心里只苦守一句,前面还有很多路要走。
曾记得临来时母亲的切切叮嘱,那颤抖的白发、眼角的清泪连着那满面的深如沟壑的皱纹下隐藏着的殷殷期望和深深苦盼。送子的手应当是天下最不舍的手,但此时一切温情都变成了坚决。因为祖国在流泪、人民在流血。多少家园妻离子散、飘零如寄;多少老人亲人渐失、孤苦无依;多少幼子湟若惊鸿、无家可归。想到此,便不能不流泪了,一时间脚下的征途便成了一切苦痛的承载,显得沉重坚实。这样还管它什么头顶的风雨、脚下的高低;管它什么腹中的饥饿,喉嗓的干渴。只要脚步不停,一切都会好的。
是的,一切都会好的。当时的一切一切都已经浓缩到一张张黑白相片上搬上了荧屏、进入了史册,每一步脚印都已经化作了不朽的丰碑,供我们用心膜拜。但我想,这种跨时代的对接虽然在时间上有了距离,在心理却不能构成隔阂。英雄的存在,不是仅仅让我们去仰望的,他们脚下的路也不是仅仅为了充塞历史的,他们需要我们用心的去追寻、去守望、去用他们来构筑自己的征途。这一点上,他们总是很慷慨,而我们却有点羞赧、矜持,显得有些小家子气。
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仔细想想,就不能不感叹一番,路到底是需要有人来开辟的,但只是开辟了却没有人来续接走过到底还是会荒废的。倘说到精神上的路就更值得我们紧步相随了。且一些在现实中远去的行程早已化作了精神上的通途,那么我们就只能守望了。不要让它隐遁,不要让它退色,就把它深深的刻在心灵底部,待到身闲意懒、步履虚浮时将其取出,细细的守望一二,就会沉稳许多、澄明许多,起码不会像阮籍那样行至穷途号啕大哭吧!
守望,那段征途!
2006年9月14日
『作者:妙庵居士』
以上就是守望,那段征途的详细内容,你是否感受到散文的魅力?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