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湖心亭看雪》

时间:2020-11-23 13:59:57 来源:网络

【摘要】 考必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六年级语文教案:《湖心亭看雪》”的信息,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六年级语文教案:《湖心亭看雪》”的具体内容吧!

六年级语文教案:《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系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笔者将其移用于小学六年级的《文言启蒙课》。

1.张岱《西湖梦寻》中有言:“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巘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空濛,何逊晴光潋滟。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张岱的这番话,似可作为《湖心亭看雪》的总注总评。由“三余”标准观之,张岱实乃善游湖者;而张岱所谓的“解人”,实与文中的“痴人”相同,唯“深情领略”者是也!

2.整篇文章的结构,我们自然也可将其分解为“起承转合”四个环节,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但这种公式化的概念,不但无益于学习,而且阻滞了灵机和妙悟,最是要不得。其实,从意脉的角度看,所谓结构,不过是情思变化的转折层次而已。

情思有转折有层次,不就是它的结构吗?譬如,第一段的“冷”与第二段的“热”,就是一大结构,第一段之所以“冷”,固然是大雪所致,又何尝不是张岱内心孤独所致?第二段之所以“热”,不仅因环境上的“烧酒炉正沸”,更主要的,乃在巧遇知己的心境上。一“冷”一“热”始成一结构,也即所谓的意脉。

又如,第一段写“冷”,也非铁板一块。“冷”中透着“热”,当作者达致“天人合一、浑然无我”的境界之际,内心怎能不震撼、不赞叹?这是冷中有热;第二段写“热”,也非高烧不退,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人生如雪泥鸿爪,怎不让人怆然涕下?这是热中有冷。即便如此,全文的总基调、总情绪还是一个“冷”字,写“热”不过是在反衬天地之冷和内心之冷。

3.文言多用且善用虚字,所以一说文言,我们就自然联想到“之乎者也”。其实,文言的神理气味,全在这些虚字上。虚字配合得当,就能传出生动的神情;神情生动,文章的主旨和意图自然就彰明较著了。《湖心亭看雪》,用的虚字并不多,能传出生动神情的不过两处:“是日更定矣”的“矣”为其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而已”为其二。

但我们却小看不得这两个虚字,先说“矣”,诵读时,“矣”要延长,要将下抑上扬的节奏放大,传达出“不到更定时分不游湖”的笃定和从容来。以张岱善游湖的“三余”标准来看,不在“日之余”即“夜”的时候(更定时分),他肯定不会“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矣”字,已经把他“深情领略”的高雅气质显露无疑;再说“而已”,诵读时,“而已”要下挫,声气要马上收住,传递一种“天地茫茫、沧海一粟”的感慨与感叹。

而这番感慨,进一步印证了“深情领略,是在解人”的这个“人”上,一如东坡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这里的“解人”“闲人”就是湖心亭看雪的“痴人”。有这样的人,始能领略这样的景,无他,唯“深情”耳。

二、学情分析

1.优势:六年级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优秀古诗文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对于西湖,学生多有了解,有的来自直接体验,更多的来自间接接触和感受。有关西湖的古诗词,学生学过背过的也不少,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这为学生深入解读《湖心亭看雪》、进一步印证心境与情境、景语与情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奠定了相当的基础。

2.劣势:学生的解读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古典文化背景下的雪景,张岱笔下的雪景,充分体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道家美学境界,体认这重境界,对于当代学生来说有着相当的隔膜,空灵之气象、寂寥之意境,倘若缺乏中国古典文化的陶冶和沉淀,是很难产生心与心的相应的;二是张岱特立独行、孤傲超逸的性格特点学生较难体会,而一旦不能体认这一点,则雪景的感悟就失去了生命的意蕴。

作为明清性灵小品的经典之作,其核心和灵魂乃是隐匿于风景背后的那个人,而那个人自己不说话,但又处处在说话,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品格是很难被学生感知到的。

三、教学目标

1.核心目标:透过写景叙事,感悟张岱痴情成癖、孤寂高雅的精神世界。

2.条件目标:熟读并美读课文;结合内外语境理解“绝、独、痴”等含义比较深刻的字词;想象写意画面并感受空灵之境;结合作者生平体会痴人的不同心境。

四、教学过程

(一)通读——看雪湖心亭

1.导入:有人说,作者的心中一片生机,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指名朗读下面的诗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师:有人说,作者的心中充满眷恋,他笔下的西湖就让人流连忘返——(指名朗读下面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有人说,作者的心中柔情似水,他笔下的西湖就风情万种——(指名朗读下面的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那么,当作者的心中一片孤独和悲凉,却又没有办法排遣的时候,他笔下的西湖又会是什么样子呢?(生自由朗读课文)

2.练读难词难句。师:课文中最难读的词语和句子都跟“一”这个数字有关系——

①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④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指名朗读上述句子,相机理解生字新词。师生合作朗读以上四句话。

师:一共六个“一”,其中五个“一”都表示数目,但有一个“一”却不是数目,表示“全部”“整个”“所有”,谁能把这个“一”找出来?(上下一白)

3.齐读课文。

(二)品读——独游天人境

1.还原质疑。这个冬天,这个夜晚,张岱去西湖干什么?(板书:看雪)

师:既然是看雪,西湖边哪儿不可以看?比如孤山,比如苏堤,比如断桥,张岱去了吗?(板书:湖心亭)

师:湖心亭是一座小岛,在西湖的中央。关于湖心亭,张岱在《西湖梦寻》中写过这样的文字——

夜月登此,阒寂凄凉……人稀地僻,不可久留。

师:联系这段关于湖心亭的文字,你有什么问题吗?

2.品读第2句。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如果平时去西湖,你会听到哪些声音呢?那么现在,湖中还有游客喧哗的声音吗?还有鸟儿鸣叫的声音吗?还有船桨划水的声音吗?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哪个字写出了这种感受?(绝)由这个“绝”字,你想到了哪一句古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学生带着这样的联想齐读此句。

3.品读第3句。既然去看雪,完全可以叫上亲朋好友一起去啊!又热闹,又能有个互相照应。可是,张岱叫了家人同去吗?叫了朋友作伴吗?文中哪个字把这些人统统排除在外了?(板书:独游)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船上不是还有个舟子在吗?怎么能说独游呢?由这个“独”字,你看出张岱的性格有什么特点?(孤独、独特、清高、孤傲)

4.品读第4句。(引读)于是,小船载着张岱一个人,向湖心亭划去,只见——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小船继续向着湖心亭划去,只见——(引读此句);小船离湖心亭越来越近,只见——(引读此句)。

师:把句中的三个“与”字统统去掉,行吗?(讨论)三个“与”字一加,仿佛天与云融为一体,云与山融为一体,山与水融为一体,天与云与山与水全都融为一体!关键是,有了这三个“与”字,好像还有谁也与它们融为一体?(人、张岱)

师:这样的境界,就叫“天人合一”的境界!(板书:天人境)

5.品读第5句。我们都知道,本来,长堤不是“一痕”,而是——(一条);湖心亭不是“一点”,而是——(一座);余舟不是“一芥”,而是——(一艘);舟中人不是“两三粒”,而是——(两三个)。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可是,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长堤是如此的模糊,于是,长堤“一条”就变成了长堤——(一痕)

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湖心亭是如此的渺小,于是,湖心亭“一座”就变成了湖心亭——(一点)

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余舟和舟中人是如此的细微,于是,余舟“一艘”就变成了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个”就变成了舟中人——(两三粒)

师:从表面上看,这是量词的不同;而实际上,这是什么不同?(境界)

6.含英咀华。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三)悟读——都云作者痴

师:不去孤山,不去苏堤,也不去断桥,偏偏去湖心亭看雪;不带家人,不带朋友,舟子也没放心上,只想一个人静静地看雪。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这样的人,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板书:都云作者痴)

师:清高孤傲、痴迷自然的张岱寒夜去看雪,万万没想到会碰到像自己一样的人。他们这一相遇,心情如何?(大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师:无论是看雪的时间还是看雪的地点,他们的确都是痴人。但是,孩子们,张岱的“痴”和金陵人的“痴”真的完全一样吗?

生:(思考并完成课堂练习第一题)

联系课文内容和张岱生平,你觉得张岱的“痴”与金陵人的“痴”有什么不同?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 )。

一心一意 超凡脱俗 一往情深 孤傲不群 全神贯注

①张岱没带家人、没带朋友,独自一人去湖心亭看雪;而金陵人却是有朋友相伴、有童子伺候。由此可见,张岱的痴是( )的。

②张岱看雪没有带酒,他完全跟雪景融为一体;而金陵人看雪却带了酒,他们一边喝酒聊天,一边随意看雪。由此可见,张岱的痴是( )的。

③张岱一生有20多年住在西湖,西湖就是他的第二故乡;金陵人来西湖只是做客,游玩后就回南京。由此可见,张岱的痴是( )的。

组织交流。

(四)写读——谁解其中情

师:那么,当舟子发出这样的感叹——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一遍不够,再说一遍——(指名朗读)。面对舟子的感慨、感动和感叹,张岱又会说些什么呢?

(课件:舟子啊舟子 。)

学生想象写话。写后组织交流。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面对舟子喃喃曰,张岱这样说道——

师:可是,这些话张岱真地会对舟子说吗?为什么呢?一个真正的痴人,只想把这些话留给这样的西湖——(齐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一个真正的痴人,只想把这些话留给这样的天地——(齐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一个真正的痴人,只想把这些话留给这样的境界——(齐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情啊!?(板书:谁解其中情)

师:就这样,痴人张岱写下了这样一篇绝世痴文——(生齐读全文)

师:(指着板书)这正是,看雪——(生齐读:湖心亭);独游——(生齐读:天地境);都云——(生齐读:作者痴);谁解——(生齐读:其中情)。

以上就是考必过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六年级语文教案:《湖心亭看雪》”的相关信息,想了解更多考试最新资讯可以关注考必过。

上一篇      下一篇
教案相关推荐 更多>>
教案热点专题 更多>>
热点问答
国家公务员考试年龄限制是多少 公务员国考和省考考试内容有什么区别 函授大专学历能不能考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点能自己选择吗 新闻学专业能报考2022年公务员考试吗 什么是联合培养研究生 什么是破格录取研究生 什么人不适合读研 研究生报名户口所在地填什么 研究生结业和毕业有什么区别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考必过移动版 https://m.kaobigu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