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考必过为大家整理了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木笛》说课稿三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木笛》说课稿三篇的详细内容如下:
【导语】《木笛》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乐园在南京招考演员的终试中,主考大人外国音乐大师让木笛演奏员朱丹任选一首乐曲表现欢乐,可朱丹却因为那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不想演奏欢快的乐曲被取消参赛资格,入夜,当音乐大师以纪念碑前听到了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后又意外录取朱丹的故事,表现了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同胞的美好情怀。考必过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木笛》是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是江苏作家赵恺《木笛》的三部散文小说中的第一部。是北京版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作为精读课文,分两教时上的。在人教版中是第九册中的选读课文。原来,就是打算替换《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后因网络关于取消《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反对声过高,才保留了《狼牙山五壮士》,而把《木笛》当作选读课文保留的。这篇课文是很多名家都爱上的一篇好课文。课文描写才华横溢的木笛手朱丹到乐团参加终试时,因为当日正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拒绝吹奏欢乐的乐曲而被取消考试资格,后来又被破格录取的感人故事。我把它作为一教时来学习。
根据我的理解,遵循略读课文和本课的特点,决定以感情线贯穿全文,在策略上采用抓住重点句,回环学习,在理解和感情上不断增量的办法。
教学目标:
1、学会快速浏览课文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他爱国的情怀。
3、感受朱丹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 直接揭题
1、 出示课题《木笛》。图片解释木笛。
2、 根据课题,你可以提哪些问题?(简单归纳)
3、 那么让我们走进课本,聆听那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 初读课文 初知大意
1、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直奔笛声,正确朗读笛声
1、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指名朗读,指正读音,读通句子。齐读句子。
2、师:我们都听到了,孩子们也听到了,他们仿佛听到的是怎么样的笛声呢?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交流理解。
四、揭开历史,再次感知笛声
1、图片呈现,教师解说南京大屠杀。
看到这些血淋淋的数字,你想到的是什么?感受到的是什么?(板书国耻)
2、朗读朱丹的笛声。
3、师生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一段对话。
4、、这里,朱丹放弃了什么?他在坚守什么?你想对朱丹说些什么吗?
五、临近石碑,聆听生命心曲
1、找到并画出临近石碑孩子们手捧红烛悼念亡灵是句子。
2、教师引读句子。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4、师生配乐齐读朱丹的笛声。
5、师:同学们,这笛声,为何而泣?又向谁倾诉?在请大家提起笔,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两句话。(配乐)
六、感悟梅花,奏响爱国乐章
1、找到课文中描写有梅花的句子。
2、阅读理解,体会写法。
3、全班再次齐读朱丹的笛声。
七、总结拓展,铭记爱国之魂
1、探寻大师惊人举动的原因。
2、补充原文对话。(板书国魂)
篇二
说设计理念: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我预定尝试“初读整体感知——再读聚焦感悟——深读情感体验——读得共生共鸣”为主要的设计思路。首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上的把握,然后抓住“那一曲木笛声”作为文本解读的突破口,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触摸词句的温度,倾听词句的声音,更是逐渐引导学生从读薄“笛声”到读厚“笛声”之中,真真切切的品味国耻国难的痛楚至极,真真切切的感受作者铭记耻辱,誓写国魂的满腔壮志!
说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通读课文,限度的促成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在此基础上,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学生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从“国耻”中印证“国魂”。
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 聚焦笛声
1、示题,读题,了解“木笛”所谓何物?引出木笛背后的故事。
2、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办法解决读文过程中的词语理解障碍。
3、通过交流朗读令自己特别感动的镜头,反馈学生初次读文效果,并随即正音帮助。
4、话语引领,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课文中直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笛声的相关话语。
(“笛声”是这篇课文的文眼所在,是叩询文本的一把钥匙,也是课堂叙事的一条脉络。老师通过“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这样一句亲切引领,恰如其分的对文本的切入作了回望与印证。)
二、读薄笛声 倾听声音
1、引导学生从很长的一段话中,发现并提炼描写笛声的四组词语。
2、读读这四组词语,感受这词语背后仿佛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
3、引领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假如现在朱丹就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问他的?
(读词需要语境。词语从文本中被挑拣出来,而非剥离出来。因此,这些词语的身上依然留存着母体的肤温与体香。由词散发开去,是倾听还是联想,都是对文本语境的回归与拥抱。) 三、追随笛声 品味泪水
1、话语引导学生,随着笛声去寻找朱丹为何流泪的缘由?
2、扪心读读血红数字,品尝国耻国难的无比痛楚。
3、情景深情朗读考场上朱丹与大师的一段对话。
(追随笛声,发现朱丹为何流泪,课堂开始折向读厚。当学生的目光首先直面那一串殷红的数字,学生的心灵跟随笛声,一起残忍的面对那一份永远不该忘怀的耻辱;当学生的声音,字正腔圆的读响在朱丹与大师的对话中时,笛声又再次的在对读中堆积无言的国殇和无尽的创伤。对读,悄无声息地完成了由旁观者到当事人的角色置换,场景置换与心灵置换,同时也改变了学生亲近文本的方式。)
四、再奏木笛 聆听心声
1、随着音乐,我们自然的将目光过渡到画面:来到石碑前的朱丹,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引导学生试想:站在这一片烛光前的朱丹,他此时此刻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3、课堂中真正响起木笛之声,并组织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矛盾反诘话题:朱丹,考入乐团是你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你就这样草率地离开考场,难道你就没有为自己的艺术前途担忧吗?
4、引领孩子试想:孩子们,从朱丹的角色中走出来!我在想,如果当时那位外国音乐大师也在现场,他也看到了这一片烛光,也听到了这一曲木笛声,我不知道他又该作何想法?
同时顺利的引出故事中被特意隐去的结局。
(笛声还是这样的笛声,词语还是这样的词语。学生经由“读薄笛声”时的情境感知,进入“读厚笛声”时的意境领悟,进而迁升至“读出心声”时的心境体认。这一阅读境界的提升,亦是学生言语智慧,言语情怀和言语人格的重新确证和构建。课既至此,文本、师生、作者之间的心理交融,终得完美融合。)
篇三
《木笛》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乐园在南京招考演员的终试中,主考大人外国音乐大师让木笛演奏员朱丹任选一首乐曲表现欢乐,可朱丹却因为那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不想演奏欢快的乐曲被取消参赛资格,入夜,当音乐大师以纪念碑前听到了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后又意外录取朱丹的故事,表现了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同胞的美好情怀。按事情发展顺序和地点转换顺序可以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能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朱丹对遇难同胞深切的怀念之情以及对音乐的热爱。
3、激发学生情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遇难同胞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质疑导入
直接板书“木笛”,让学生读题质疑:围绕木笛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谁的木笛?为什么要用木笛作题目?(因为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读思考,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要强化初读,要拿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悟。
1、初读课文,大声自由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木笛写了怎样一件事?
2、再读课文,思考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入夜,朱丹向纪念碑走去”这几个不同的地点,把文章分成三段。
三、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讲读课文第一段
指名读,交流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重点要让学生从第二自然段的朗读中知道,考试要求苛刻,高手如林,要在这样的应聘中脱颖而出是非常不容易的。
过渡语:经过严苛的两轮考试后,每种乐器只剩两名乐手,而木笛演奏员只需一名,主人公朱丹是怎样对待接下来的考试的呢? 2、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说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朱丹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这儿重点要让学生理解三点。
A、朱丹是个很有才华的年青人。一是他从高手如林中脱颖而出;二是音乐大师也表扬他很有前途。
B、朱丹对音乐无比热爱。这可以从两个地方看出来:一处在第四自然段中“他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只有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才会如此珍爱自己的乐器。另一处在第二十三自然段中,当他被取消参赛资格时,他的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水,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默默地走了。这是为了他所钟爱的事业所留下的泪水。
C、他对同胞热烈而深沉的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次参赛机会来之不易,他为什么会被取消参赛资格呢?原来是他因为那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不想演奏欢快的乐曲,为了同胞他宁愿放弃来之不易的机会。当大师要他珍惜他的艺术前途时,他本来还有机会,可朱丹说“请原谅”又一次表现他对同胞深深的爱。
因为这一部分以对话为主,所以在感悟之后,我让学生带着敬意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朱丹对同胞那深沉的爱意。
教师小结:这一部分作者郑重抓住了朱丹和音乐大师的语言描写充分表现朱丹热爱艺术但更爱同胞的美好情怀。这一位优秀的青年,难道他的才华变这样被埋没吗?让我们接着学习第三段。
3、讲读第三段
(1)指导学生看第一幅图,体会孩子们对烈士的深切怀念。
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怀念之情,悲痛之情。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第26自然段,重点理解比喻句“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这组比喻象征着孩子们也会像他的先辈一样,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革命传统发扬光大。
(2)出示第二幅图。问:朱丹在干什么?孩子们的表情怎样?然后让学生读一读文中是怎样写朱丹的演奏的?重点让学生从第27自然段的文字中体会到正因为朱丹把他对死难同胞的热爱和他对艺术的热爱融为一体,才使他的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才使他的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才使他的笛声连音乐大师也为他深深折服,并诚恳道歉,向他鞠躬,重新认识了朱丹,而且还录取了朱丹。
四、总结全文。
朱丹因为对同胞的爱被取消参赛资格,又因为对同胞的怀念演奏一曲后被意外录取,从他的笛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音乐家伟大的民族情怀。
五、布置作业。
小片断练习:当朱丹来到你身边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以上就是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木笛》说课稿三篇的详细内容,相信聪明的你一定已经学会了。说课稿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