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第三单元检测试卷

时间:2020-05-13 21:47:36 来源:

【摘要】 高中,是高级中学的简称,我国中学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者同属中等教育的范畴。高级中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更高等的教育机构,上承初中,下启大学,一般为三年制。考必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政治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一政治第三单元检测试卷的详细内容如下: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分)

广东深圳的南岭村,是个拥有固定资产达10亿元,集体固定资产人均100万元的富裕村。在收入分配上,南岭村实行工资制,年老农民享受退休金,村民享受公费医疗,学生和儿童公费入学入园,村民全部住上别墅式楼房。回答1——2题

1.南岭村的分配方式属于

A.按需分配B.按劳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D.平均分配

2.南岭村人致富不忘落后地区人们,十多年来用于扶持贫困地区、“希望工程”的款项总数达千万元。这一做法

A.有利于提高落后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B.有利于带动落后地区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C.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体现

D.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体现

党的十六大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得到保护。……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回答3——4题

3.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包括

①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和奖金②股金分红、技术股份分红和房屋租金

③国债利息和购买彩票获得的奖金④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②③④

4.“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

A.表明我国的各种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地位是平等的

B.体现了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C.承认了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

D.是兼顾公平、防止两极分化的重要举措

经济增长是财政收入的基础,财政工作基本是围绕生财、聚财、用财三者进行的。“三财”之道,生财为根本,聚财要有度,用财讲效益。回答5——6题

5.“生财”之道根本在于

A.强化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B.减少财政支出,增发国债

C.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发展D.调整分配政策,提高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

6.“聚财”之度在于

A.避免财政赤字的出现

B.财政收入的增幅与国民收入同步

C.财政收入的增幅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幅

D.财政收入的增长应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适应

7.2004年前三季度,我国的税收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192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3%,增收4014亿元。税收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将大大增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这是因为

A.税收增长就等于财政指出的增长B.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C.税收越增长,经济就越发展D.增加税收就能消灭财政赤字

在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决定调整我国的财政政策,2005年我国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实行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正式淡出。回答8——9题

8.财政政策

A.是调控一国经济的重要手段B.有利于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C.有利于财政收支的平衡D.主要在通货紧缩时使用

9.目前,我国调整财政政策是因为

A.我国财政赤字太多B.我国经济已协调发展

C.财政是调节我国资源的主要手段D.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回答10——11题

10.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A.我国的生产力水平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C.我国的所有制结构D.我国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11.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人通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一定的报酬收入。这种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B.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D.从社会保障中取得收入

12.从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来看,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收入分配警戒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都较为突出。收入分配上存在的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在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

①对我国的现有分配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②完善现有的分配政策

③调节过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④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这是因为

A.履行国家职能离不开财政收入B.这样做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

C.地方财政必须无条件的服从中央财政D.能从根本上保证财政收支平衡

在市场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顾客问,能否优惠一点儿?售货员回答说,不要发票就优惠你一个税钱。回答14——15题

14.发票是确定买卖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合法凭证,是计算国家税收的依据。商家不开发票

A.是偷逃国家税款的行为B.表明企业具有经营自主权

C.消费者将得到实惠,最终有利于消费者D.是骗税行为,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15.材料启示我们

A.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B.公民在依法纳税的同时,要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C.税务机关要依法治税

D.公民应自觉树立依法纳税意识

16.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主要是因为它有利于

A.实现社会公平B.提高经济效益C.体现平均分配D.防止两极分化

17.近年来,我国为了扩大内需,执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逐年增加,财政赤字也

有所上升。下面关于财政赤字的正确认识是

A.任何时候都不应出现财政赤字B.不需要对财政赤字加以控制

C.必须向中央银行透支来弥补财政赤字D.发行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办法

18.马克思说:“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这说明

A.国家及其政府是赋税制度的产物

B.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C.财政收入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而税收是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D.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是区别于其他收入形式的标志

19.增值税的一般计税方法,其优点在于

A.方便操作B.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

C.能保证顺利征税D.避免重复征税,可以防止进货单位的偷税行为

20.认为“中学生在校读书,与纳税无关”的观点

A.正确,中学生不从事生产经营B.错误,中学生也是国家一员,应关心国家对税收的使用

C.正确,中学生不是直接纳税人D.错误,中学生也应和其他公民一样,自觉向国家纳税

“有国就有税,有税必有法”。回答21——22题

21.“有国就有税”的理解正确的是

A.国家和税同时产生B.任何国家都以税收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

C.任何国家都有税收D.国家和税收是一回事,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2.“有税必有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先有税,后有法B.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点

C.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D.税收是国家制定税法的前提和基础

23.我国之所以实行个人所得税,是因为个人所得税

A.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

B.具有广泛的征收范围

C.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具有“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的特点

2003年我国财政收入21691亿元,其中税收收入20450亿元。回答24——26题

24.下列对财政认识正确的有

①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②财政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分配关系③财政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④国家通过一定的渠道筹集资金的过程就是财政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5.根据国家取得收入的具体渠道,财政收入分为

①税收收入②利润收入③债务收入④收费、罚没收入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6.上述材料表明

A.税收收入在我国处于主导地位B.政收入只能靠税收来取得

C.国财政处于最理想状态D.财政收入与税收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2004年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拟发行建设国债11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并由前几年主要用于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为集中用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全面发展。

27.关于发行国债,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发行国债属于财政支出B.国债是国家在国外向老百姓借的钱

C.发行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方式之一D.国债发行量过多,会直接引发对外债务危机

28.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A.国债是国家取得的财政收入B.建设国债的减少会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C.国债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调整的重要工具D.国债在财政收入中占据主导地位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指出,稳步增加个人汽车、通信消费。鼓励居民扩大旅游、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消费信贷。要把扩大消费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结合起来。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城镇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调节过高收入。回答29—30题

29.要把扩大消费与加强收入分配的调节结合起来,这是因为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②收入增长越快,消费增长也越快

③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增加居民收入④人们未来收入越多,消费支出就越多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30.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调节过高收入

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②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③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④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二、问答题

31.在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精神时,高一(1)班甲乙两位同学对“公平”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甲同学认为: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要“兼顾公平”,因此,应消除收入差距,人人平均。乙同学认为:公平的分配不在于没有差距,只要差距不引起两极分化,能给人以激励,使经济具有活力和效率,就仍是公平的分配。

评析两位同学的观点,并就如何实现“公平”提出建议。

32.2003年,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中国财税论坛”上指出,财政部门必须着力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在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积极完善财政支持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科技、文化、公共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政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二是切实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三是积极运用财税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稳步提高对困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理顺省级以下分配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是全面落实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政策,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五是加大对环境整治、天然林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财政的哪些作用?

33.张某的小卖部里有一部电话,在自用的同时对外功用,每天交费打电话的人络绎不绝。电信部门每月按家庭电话标准向张某收取电话费。税务人员在实施纳税检查时,要求张某按税法的有关规定就话费收入缴税,张某拒交税款并同税务人员争辩道:“我按月向电信部门交了话费,为什么还要向税务局交税呢?”

假如你是税务人员,应该怎样说服张某交税?

【二】

第Ⅰ卷(选择题共65分)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共45分)

1、据《*》载文,“大锅饭”在中国早已被人们深恶痛绝,但“科技大锅饭”却仍行其道。一个为企业创造5000万元经济效益的青年科技人员分得的奖金只有几百元,而给领导开小车的司机、打扫卫生的服务人员等,也同时得到同等数量的奖金。这种“分配创伤”使许多回国留学生重新“出逃”。“科技大锅饭”毁了中国的科技事业。这表明C

A、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B、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

C、个人消费品分配必须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分配形式

2.(江苏·2004·16)判断社会经济生活中是否出现通货膨胀,主要是看A

①货币发行量是否过多②物价是否持续攀升

③社会上是否出现抢购风④商品的价值是否过大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保护农民积极性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又一项重大改革。据此回答3-4题。

3.税费改革之所以能够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是因为C()

A.农民可以少纳税

B.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有利于农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可以避免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

4.农村税费改革的上述意义源于税收的____B_____特征()

A.无偿性B.固定性

C.强制性D.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关注和帮扶弱势群体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之一,2003年8月1日国务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据此回答5~8题。

5.关注和帮扶弱势群体,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体现了C

A.按劳分配原则B.效率优先原则

C.兼顾公平原则D.城市美化原则

6.关注和帮扶弱势群体,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必须做到A

①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③完善个人收入分配体系④完善财政分配体系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7.从社会保障制度看,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属于B

A.社会保险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

8.《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政府用于救助工作的经费属于C

A.财政的扶贫和公共管理支出

B.财政的城市建设支出

C.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

D.财政的政权建设支出

我国新一届领导班子更加重视审计的作用,2004年国务院审计署接连发布了4个审计公报。据此回答9~11题。

9.2004年10月,审计署发布了本年度第4号审计结果公报。公报指出,我国税收征管中存在着税务部门擅自扩大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范围,或变通政策违规批准减免税,对企业纳税申报审核不严,造成税收大量流失等问题。这对纳税人的警示是A

A.纳税人要行使其权利,依法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B.税法的必须维护

C.监督税收征管是纳税人的基本义务

D.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也要依法治税

10.第4号审计报告显示,企业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不实,导致税收严重流失.对此,国家税务总局已下发通知,严格依法治税,要求对存在违规涉税问题的企业进行税务专项稽查.严肃处理.国家税务总局提出要求,严格依法治税,这说明了B

A.税收是国家和企业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

B.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国家各项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

C.税收不利于纳税人,但有利于国家

D.纳税人通过纳税能够成为国家的主人

11.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上述要求,还表明税收具有D

A.平等性B.无偿性C.固定性D.强制性

从1998—2004年,七年以来,我国一共发行了9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带动了几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使中国的经济七年来每年通过投资直接拉动了1.5—2个百分点。据此回答12~15题.

12.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从1998—2004年,七年以来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关系呈现的状态属于D

A.财政收支平衡B.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有节余

C.财政收支失控D.财政支出大于收入有赤字

13.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这七年以来一直实施A

A.扩张性的财政政策B.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C.中性财政政策D.无为性财政政策

14.从上题的结果中可知,我们实施的这种财政政策是B

①在需求不旺,物价持续走低的情况下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②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飞涨的情况下抑制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③通常情况下的正常的财政政策

④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

⑤为了增大出口量

A.①②③④⑤B.①④C.②③D.②④⑤

15.国家发行9100亿建设国债带动了带动了几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这说明B

A.国债发行越多越好

B.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C.发行国债是增加财政收入的基本条件

D.发行国债是平衡财政收支的基本形式

二、在下列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每小题4分,共20分)

16、2004年6月11日《国际金融报》载文:财政部长金人庆前不久在上海表示,中国总体宏观经济表现良好,已经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今后,中国将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有保有控,确保中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据此回答材料中的“通货紧缩”表现为ABD

A、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B、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

C、企业生产投资不断增加D、货币不断升值

17、据统计,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前的98%下降为76%,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所占比重上升到24%,对这一经济现象正确的认识有BCD

A、它表明我国公有制经济发展趋向缓慢

B、它表明我国已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C、它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决定的

D、它表明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得到调动,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

18、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指出,封建赋税有“三害”:“田土无等第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积重难返之害。”意思是说,不分土地好坏统一征税;农民种粮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剥削;历代赋税改革,每改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黄宗羲所说的“积重难返之害”,就是历有名的“黄宗羲定律”。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要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为此必须做到ABC

A、依法治税B、规范税制,处理好国家、集体、农民的利益关系

C、精简机构,减轻财政负担D、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19.2004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任务为1620亿元。其中对储蓄存款利息征收部分为280亿元,与2003年实际征收数持平。征收个人所得税AB

A、对调节个人收入有重要作用B、对增加财政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C、会削弱部分人生产的积极性D、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20.(江苏·2004·32)当社会出现经济过热时,为了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所运用的经济政策通常有AC

A.增加税收B.增加财政支出C.减少银行贷款D.降低利率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论述题

21.2005年,财政部决定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大支农力度:

一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免征牧业税。中央财政将新增转移支付资金140亿元,用于支持地方落实这些政策。

二是稳定和完善支持粮食生产的有关政策。一方面,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确保粮食主产区100亿元对种粮农民的直补资金规模不减少,有条件的省份可以适当增加;安排良种补贴资金37亿元;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3亿元。另一方面,在缓解部分县乡财政困难的政策中,安排55亿元资金对产粮大县直接进行奖励。

三是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投入。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130亿元资金,用于加强扶贫开发;中央财政安排资金98.7亿元,地方财政配套安排65.1亿元,用于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等。

四是继续落实新增教育、文化、卫生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安排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4亿元,比2004年增加2亿元。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安排补助资金10亿元,比2004年增加7亿元。加大农村医疗救助力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

问题: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财政作用的?

21.①财政能够促进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等的发展。材料中国家财政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体现之。

②国家通过财政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材料中国家通过财政支出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国家财政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2005年财政支出继续落实新增教育、文化、卫生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体现之。

④财政是建立和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物质保证。2005年国家财政支出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安排补助资金10亿元,比2004年增加7亿元。加大农村医疗救助力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体现之。

总之,从上述材料可以充分体现财政的巨大作用。概括起来就是国家运用财政支出集中力深

22.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

材料二:*指出:“坚决克服一些单位盲目增加个人收入和社会集团消费的倾向,同时必须十分关心贫困地区、低收入者和困难企业职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所提的问题是否一致?为什么?

22.提示: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阅读好材料,把握每一段材料的主旨;其次,要明确设问,把握准答题的方向,同时根据设问审准所用知识范围;最后,在解答时要做到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此题考查的知识是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答案:(1)①材料一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决打破平均主义,引入竞争机制,使劳动者收入合理拉开距离。②材料二说明在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的制度时,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关心帮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防止收入过分悬殊,反对两极分化。

(2)强调拉开收入差距和防止过分悬殊,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二者统一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共同富裕。因为:①拉开差距,才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从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富裕。②防止收入过分悬殊,关心群众生活,才能防止两极分化,保持社会稳定,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好地实现社会生产发展和共同富裕。总之,我们要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做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以上就是高一政治第三单元检测试卷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又是一年开学季,各位同学又要进入到阔别了两个月的校园中进行学习了。并且有的同学会进入新的学校,准高中学生将要开始她们的又一段旅程。来到一个陌生的校园的时候,高中新生还是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高中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初中相关推荐 更多>>
初中热点专题 更多>>
热点问答
国家公务员考试年龄限制是多少 公务员国考和省考考试内容有什么区别 函授大专学历能不能考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点能自己选择吗 新闻学专业能报考2022年公务员考试吗 什么是联合培养研究生 什么是破格录取研究生 什么人不适合读研 研究生报名户口所在地填什么 研究生结业和毕业有什么区别
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考必过移动版 https://m.kaobigu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