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文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作文素材不是随手即来的,而是需要通过平时在生活中细心观察,日积月累的而成的。考必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 学生必看:考试马虎现象大揭秘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必看:考试马虎现象大揭秘 的详细内容如下:
同学们刚刚经历了进入高三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分数有高有低,心情有好有坏,同学们纷纷给我留言诉说考试心得。我从同学们的反馈中发现,有关“马虎”失分的情况相当严重。“当时就是马虎了”、“我没看清题意”、“丢了个小数点”……这样的留言充斥在我的博客里,让我唏嘘不已。本应拿到的分数,就这样白白丢掉了,我不禁感叹这幸好不是高考。
今天我想就困扰大家的“马虎”问题展开论述,为大家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马虎”现象面面观
1、漏看条件(本来会做的题,因为漏看条件或问题,造成丢分。)
2、计算错误(会做的题,列错条件;列对条件的题,代错数字;代对数字的题,做错简单的运算;更甚之,在稿纸上演算很正确,偏偏在试卷上抄错答案。)
3、看错条件(刚看一半条件,就以为是某个以前自己学过的某个知识点,然后也不看后面,就直接往这个知识点去靠;发现可能做过类似的模拟题,心里一阵狂喜,却没有看清题目。)
4、推导错误(按照条件推导下去,过程中发现推不下去了,前面的条件也忘得差不多了,结果只能是馒头雾水,不知所措。)
5、做不下去(做着做着就没有信心了,怀疑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不敢继续往下进行。等到看到答案后,发现自己的思路是对的,很后悔。)
二、“马虎”现象的真实面目
1、“看错条件”、“遗忘条件”=主观想象
“主观想象”是考场上丢分的罪魁祸首,然而却是传统复习中极少被关注的思维错误。大家都有“看错条件”的时候,可是大家是否都仔细想过,“看错条件”的瞬间,你的思维经历了怎样的错误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误?究竟该怎么避免?
其实,所谓“看错条件”,真实的过程是:考生在读已知信息的时候边读边想当然地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等题目读完,考生头脑中的信心已经不再是出题者想告知的信息了。
2、“计算错误”=盲目自信=盲目紧张
会做的题目,且没有看错条件的情况下,考生往往放松警惕,潜意识里假设自己已经稳稳拿到分数,草草计算,只为尽快进入下一题。不会做的题目,为了多实验几个途径,却对每个途径都含糊对待。
3、“步骤不全”=不精确做事理念、不尊重考试的“游戏规则”
在考场上会做题的学生因为没有写全解题步骤而丢分,一般不会受到责怪。但是,标准化考试有十分客观的评分规则,如果平时不练习追求精确,考场上就会忽视自己在临场解题思维上已经跳跃过的主要得分点。这种失分虽然极其容易避免,却因为传统学习不关注学生平时不精确的做事理念和做题方法而没有得到即使纠正。
4、“做不下去”=信心不足
入手的时候就怀疑不是最好的办法,或者即使做完题目也不敢确定。这种心态会使得考生鬼使神差的修改答案,而且越来越觉得不像。在做后面的题更是诚惶诚恐,根本没有办法让自己心平气和的去做后面的题,(因为老师告诉过你,后边比前边的难度还要大)。
以上就是 学生必看:考试马虎现象大揭秘 的详细内容,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收藏起来。俗话说,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广。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知识库”,是“语言库”,是作文材料的丰富源。但它们是为有心者而准备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多看、多听、多想、多吸收。养成认真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