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那么你知道如何写出一份优秀的教案吗?考必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的详细内容如下:
高中一年级的新同学们,当你们踏进高中校门,漫步在优美的校园时,看见老师严谨而热心的教学和师兄、师姐深切的关怀时,我想你们会暗暗决心:争取学好高中阶段的各门学科。下面是考必过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第一课,希望对您有用。
范文一:高中历史第一课
一、概念与定位
1、何谓“历史”?
(1)语源:“历史”一词最早见于四大名注之一的裴松之《三国志注》,仅指对过去事实的记
录。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历史”一词来自日语,近代日人用“历史”来翻译西文history,为旅日华人介绍回国。可见,近代以前,中国是日本的老师;近代以后,日本是中国的老师。
(2)定义:
①大陆:以华东师大吴泽教授为例。
广义的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狭义的历史,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②台湾:以清华大学张元教授为例。
“历史”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往事;一是指对往事的记录、认识和解释。
③海外:以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和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为例。
克罗齐——“从观念形态上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或 “每一部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的历史”。强调当代性是全部历史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每一代、每一本史书都掺入了每一代、每一位作者个人的立场、观点和情感的因素,而立场、观点和情感会因时因人而异。因而每一代、每一本史书都是反映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情感。
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强调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因时、因人而异。
2、何谓“历史学”?
(1)傅斯年:胡适先生得意门生之一,台湾大学校长,历史学家。
“史学本是史料学”,“史学只是史料学”,即史学是对史料进行研究的学问。 他强调,
“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史书记载的只是‘史事’,而不能说是‘史实’”。
所以,学历史必须重视对史料的分析,史料分析能力是历史学科最核心的能力。高中教材中的“史料”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与学的重要内容。
(2)阿克顿: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
历史学就是“收集历史资料的艺术”。
(3)李剑鸣: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
史料功夫既是史家的“看家本领”,也是治史的“入门功夫”。
但凡保留了过去信息的东西,都具有史料价值,如文字、金石、口碑、音像等。
3、史学的定位:
四种观点:(1)科学;(2)艺术;(3)既是科学又是艺术;(4)既非科学亦非艺术(强调独立性)。
4、历史事件的五要素:
“五w”: who(人物);when(时间);where(地点);what(内容);why(原因)。
二、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其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主要表现在:
1、思想性:
具有借鉴功能、教育功能,如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
历史教育三大任务:(1)知识传授;(2)能力培养;(3)思想教育。
2、时序性:
无古不成今,
由古及今。
3、过去性:
“当代事,不成史”。
4、具体性:
具体的人或事,没有抽象的理论。
5、综合性:
举凡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皆属史学研究之范畴。故有“史地不分家”、“政史
不分家”、“文史不分家”诸说。学习时,要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6、一度性:
一去不复返,这个特点要求在记忆上需要多次反复。
三、学习要求、考试要求与学法建议
1、学习要求:
初中教材的侧重点是对事件的过程和历史现象的描述,高中教材则加强了背景、条
件、形势以及影响、作用、意义的分析。初中注重识记,高中在识记基础上注重理解、综合和解释。
2、考试要求:
学业水平考试——性质为国家级水平考试,所有学生参加,时间在高二上学期期末,内容为必修Ⅰ(政治史)、必修Ⅱ(经济史)、必修Ⅲ(文化史)。
高考——性质为国家级选拔考试,文科学生参加,内容为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
和选修一种。
3、学法建议:
(1)听课是中心环节:听为主,记为辅。
(2)功夫在平时:每天见面,间隔反复。
以上历史学法可概括为:
一个中心——课堂
四个基点——多读一点;多看一点;多想一点;多问一点。
(3)学好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
4、记忆的特殊性:
学科的特点,决定记忆在历史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记忆方法主要有两种:
(1)机械性记忆反复刺激
(2)理解性记忆认真理解
范文二: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一、选择题
1.在20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 A. 法家 B. 道家 C. 儒家 D. 佛教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3.某同学要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他可以引用的名言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 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墨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5.“视人之国若视己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 A.“兼爱、非攻 ” B.“节用” C.“尚力”“尚贤” D.“节葬”
6.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 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 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7.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三段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判断,参加了这次辩论的学派依次是① “兼相爱、交相利” ②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③ “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
A.墨家、儒家、法家 B.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道家、法家 D.墨家、法家、儒家 8.孟子认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①③
9.假如你是一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的一员,下列诸子百家中的言论不利于你的发展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C.“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实禄”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0.(20xx广东)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11.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12.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了
A.统治阶级的利益 B.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C.手工业者的利益 D.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 15.下列有一项是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它是
A.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B.民为贵,君为轻,实行仁政 C.人定胜天 D.选举贤能,让贤能的人做天子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请回答:
(1)三段材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DDDA 6—10.BCABA 11—15.ADDDD 二、非选择题 16.(1)民本思想
(2)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3)“民贵君轻”的观点。“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4)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唐太宗君臣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
范文三: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宜昌市二中 杜军三
【关键词】历史课程 历史学法指导
新学期开始,高一新生对高中课程设置既陌生紧张又兴奋期待。面对高一新生的历史第一课,历史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本文略述四点供广大师生参考。
第一,介绍高中历史课程。同学们第一课拿出来的是《历史必修一》这本书,除此外,新课程要求高中生必修的还有《历史必修二》、《历史必修三》。这三本书是他们完成高中学业的必修课程。文理分科后,文科学生将学习历史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共有六本书,湖北省要求选修三本,即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由于课程设置的时间限制,一般学校可能选修其中一本或两本。
第二,了解文综考试要求。三年高中学习的直接目标是要赢得高考,实现个人理想或目标。当前湖北省的高考模式仍然是“3+X”,其中“3”就是语数英三科,各150分,合计450分,X就是文科综合,即政史地,各100分,合计300分,最后总分750分。历史高考试卷构成是单选题12题,各4分,合计48分,剩余为材料解析题52分。内容大体为必修三本书占85分,选修共4道题,分别出自四本选修课程,每题15分,学生自由选作其中一道题。历史思维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记忆、理解、分析、概括、评价、比较等能力。
第三,初涉高中历史学法。高中学习内容多,任务重,同学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吃苦耐劳,要持之以恒,要勇于克服困难,要多想办法。高中历史知识可以用六个“W”来概括,即When、Where、What、Who、Why、How。在初中历史基础上重点多了“Why”和“How”两个词。历史思维能力中,“记忆”是基础,有很多这方面文章介绍经验,同学可在网上查阅学习。本文重点介绍后面几点。原因、影响都需要分析,如何“分析”呢?可先找准势力,再找准方面。以“九.一八”事变为例,涉及势力大体有日本、中国、第三方势力(主要是大国力量例如英法美)。从日本来看,可以从当时日本的经济、政治、思想、军事等方面着手分析。经济上,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抓住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机遇,工业实力增强。政治上,《1889年宪法》使天皇权力增强,日本制定了国策基准。思想上,日本形成了武士道精神以及军国主义,大力对外扩张。军事上,日本军事实力大增。中国当时处于内乱之际,国共对峙,蒋介石几次剿共,这为日侵华提供可乘之机。国际上,英法美等国绥靖政策,纵容日本侵略行为。“概括”就是对繁杂历史现象用扼要的语言说明,例如班级管理中列出多条内容,我们可以概括为班级公约。“评价”从对象上有人物、事件、观点等。一般评价人物抓住几点:全面评价不遗漏,辩证评价不褒贬,史论结合不罗列。“比较”既是方法也是能力要求,主要找出共性即相同点或特点即不同点。一般从事件内在要素上比较。如改革比较,就要从改革者身份、改革背景、内容、影响、性质等要素上进行。
第四,提出具体学习要求。
1、必须建立历史时间观,熟记高中历史年表。
下面以历史轴为例说明历史时间。一个世纪为100年,世纪的算法是,在百位数的绝对值上加1,一个世纪的前三十年可视作世纪早期,后三十年视作世纪后期,中间40年视作中期。例如公元前202年,百位数值是2,世纪表示即为2+1=3,所以其世纪称谓是前三世
纪末。因为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公元前、后在年代表示上正好相反。202年用世纪表示为三世纪初期。必修一第19页有一张中国古代朝代年表,学生必须全员过关,除此外,针对必修一目录中八单元涉及时间,也必须记住。这需要老师补充,同学可以记到19页空白处。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中国现代史(1949-今);世界古代史( -1640年)、世界近代史(1640-1917年)、世界现代史(1917-今),其中世界当代史可以1990年界定,供参考。
2、养成良好的“预习、课堂、复习”三环节的历史学习习惯。预习什么呢?应该有层次,例如一课标题,首先从“结构”上熟悉本课内容,包括课标题、子目标题,其次了解“引言”及“本课要旨”中内容,这两部分必须要记住,后面再去理解。三是正文即楷体字内容,四是本课中的插图或“学思之窗、历史纵横”,五是课后学习延伸或“探究学习总结”等。课堂要求主要是四到,“眼到看黑板,耳到听讲解,手到记笔记,脑到要思考”。课后复习大体分为“及时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其中及时复习最基础最重要。
3、积极参与历史学习和历史活动。新课程有很多学习延伸,需要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询资料、走入社区调查访问、分组讨论、撰写论文等。要积极主动投入到各项历史活动中。
范文四: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岳麓版)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1)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建立政权,国家出现)。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传贤----传子)。核心内容:王位传子。呈现特点:看重血缘。
(3)保留了氏族社会残余。
二、商代(前1600—前1046年)汤
(1)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①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②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③关系: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附属国的控制力又是有限的,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王处于战争状态。
(2)特点
①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②弥漫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76年)
1、分封制(解释“封建”的含义)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2)渊源:内外服制度。
(3)过程(补:郡国并行制、藩国制)
①周武王建立周朝,开始实行分封制(封建诸侯,以蕃屏周);
②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进行了大规模分封;
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④春秋战国分封制走向瓦解(楚王问鼎公开挑战分封制、诸侯征战、秦国占领王室土地,周王完全丧失分封大权)。
⑤秦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4)前提与目的:以井田制和宗法制为基础,以巩固周朝统治,拓展疆域为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5)内容
①核心: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都镐京(今天陕西西安),以都城为中心的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②对象
A、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待遇优厚:土地(战略要地、富庶之地),大量物资、武装、人口等;
B、殷商降族、古国等;
③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土地、物资、武装、人口)
④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楚等。
⑤权利和义务
义务:军事:镇守疆土,随从周王作战;政治:定期朝觐述职;经济:和交纳各种贡赋,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权力:世袭统治;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⑥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6)特点
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地方与中央关系相对松散;
③分封对象多元化;
④层层分封;
⑤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土地和人民”“义务”是联系周天子和诸侯的纽带。
(7)作用
性质: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备的地方行政区划。
积极
①周人: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贵族: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④民族:传播了周文化,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文化基础。
消极: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后期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
(8)瓦解
①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国变法„„
②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制度的缺陷:诸侯再次分封后的臣民不直接从属于周王,产生一种离心力,不利于中央集权;重亲缘而轻法度,缺乏对诸侯的约束力。)
③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县制,开始否定分封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2、宗法制
(1)原因(目的)
①主要原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直接原因: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3)实质: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4)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大小宗关系具有相对性;大小宗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构成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
(5)特点:嫡长
子继承制是核心;族权与政权、财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护政治关系。
(6)作用
①直接
A.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②深远: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A.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孝顺长辈、长幼有序,恪守孝道等,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了认祖归宗、尊宗敬祖的思想,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
B.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阻碍了社会进步。(补取名、家谱等) ●家谱
(1)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
(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7)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成为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巩固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
关系示意图如下:
3、礼乐制度 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它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浓厚的血缘部族和宗法色彩,具有家国一体的特色;
(2)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3)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4)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性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
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范文五: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范晓云
浙江省奉化市第二中学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成为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从绪论课的必要性、理论依据、教学策略等方面阐述上好历史第一课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
【关键词】
高中历史第一课必要性理论依据策略
一、上好历史第一课的必要性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上好第一节课,对自己今后的历史教学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一课应该上什么?怎么上?大多数教师对这个问题
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人会说,绪论课既不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是考试的范围,上与不上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历史教师就像一名导游,学生就像游客,高中历史课就像风景名胜。在学生具体学习这门课之前,能否对历史这门课产生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历史教师这个导游的游说能力。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历史教师,绪论课不仅要上,而且要认真上好。因为在绪论课上,我们要告诉学生,他们要学习的历史课是什么样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学习要求?学习历史需要哪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要学习的历史整体结构怎样?这些内容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主要理论依据
一般说来,大多数学科的第一课应该是绪论课。主要是对要学习的这门课进行系统的整体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学科特点,同时也会介绍一些学习方法等。高中历史课的第一课应该是一节完整的绪论课,有着其理论依据。
1、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只有在明白了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才能在心里上引起注意,在认识上加以重视,也才能产生学习的最初动机。当教师告诉学生高中历史课是一门通过人类社会发展中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来展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而阐述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和语、数、外一样,是一门必修课。学习好历史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品位和修养,还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辉煌。学生当明白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时,首先就从思想上对历史课就有了一个内在的需求。
2、从历史课程标准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
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有在让学生了解了历史是什么?该怎么学?才能够使学生称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下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所有这些只有通过绪论课的教学才能成为可能。
三、上好第一课的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第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① 了解高中历史学科的性质
②了解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③知道学习高中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
④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且学会从宏观视角和整体史观认识历史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让学生明确绪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初步认识到在学习历史这门课程之前,首先应该对自己要学习的东西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初步了解学习的一些基本思路,体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样一种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维错误。
2、提出具体的要求
高中历史是全体高中学生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和基础课,学习历史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而且对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健全人格,培养良好性格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这样当学生对历史这门课有了一些了解,认识到学习历史重要性的时候,教师及时提出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那就是通过历史必修课的学习,全体学生要参加高考会考,并且要求达到会考要求。
3、介绍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
高中历史课有其鲜明的学科特点,这也注定了学习历史有一套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经过学习可以使我们养成一种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使自己变得聪明和智慧。
方法一神入法
什么是历史呢?历史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人的活动所构成的连续过程(《看一台中国历史的大戏》中学历史教学第四页)而人的活动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课程标准)。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历史现象,其背后总是人的思想的反映,正如历史学家柯林伍德所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是活着的过去。因此要想正确理解和认识历史,就需要学习者的思维回到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曾经发生的那种特定的历史时间和场合,站在当事者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他们动机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历史问题做出合乎历史逻辑的判断,形成历史意识。由于历史的不可重复性特点,所以我们无法使历史重演,也无法真正使自己回到过去,因此,我们只能使自己的思维穿过历史隧道,试图去理解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方法就是神入法。方法二图式结构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知识不是学生的被动接收,而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社会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一种学习。从某个角度而言,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能,指导学生学会一种思考的方式和途径。例如,在学习必修二专题近代民族工业一课时,如果教师启发学生运用数学数轴的方式,把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描述出来,那么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曲线。如果学生自己能动手做出,那么,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学生就能真正理解,而且在自己的认知中就明确知道民族工业发展具有阶段性。
方法三笔记法
学生在初中可能也在做笔记,但是笔记是干什么用的?是把老师说的东西全盘记录吗?笔记需要记什么?怎样记?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大部分学生存在一些误区。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高中历史课程的笔记首先是给学生自己看的,书上有的一般不需要记载。笔记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在上课时对教师强调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记录,再有就是在课堂上没有听明白的内容或问题。记笔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下能够按照笔记的内容重新回归教材,对课上讲过的内容进一步梳理和归类。让学生认识到,今中外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有记笔记的良好习惯,学会记笔记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4、指导学生解读教材目录,把握历史框架结构。虽然新课程打破了原来通史的编写结构,但是就整个模块而言,仍然有清晰的脉络和框架结构。目录本身就是一种情报产品,是学习者获取历史信息的一种情报源,因为目录能提供教材主干知识信息和结构信息,目录能够提供有关事物的动态和发展趋势。课本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就是目录。所以善读课本的同学一定首先善读、善用课本的目录。我读书的经验就是:利用好课本目录。这样既有利于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书越读越“薄”;又能够促使我们在忆、说、写的复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主意识,培养学习能力。
实际上,会读书的人都很看重目录,善读书的人都很善用目录。以往我们对目录似乎重视不够。正如有些教师所指出的:“究其原因,就是小看了目录的作用。”其实,目录的作用是很大的,只要善于利用,还远不止上述的那些方法,
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实践中摸索了。不仅在学习新课前需要解读目录,其实在学完教材进行复习时利用目录也可以使自己的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人民版必修一目录为例,从专题一到专题五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演变历程,那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清时期的发展演变,总趋势就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到了近代,由于专制主义制度阻碍了19世纪的中国前进的步伐,使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了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的屈辱。以魏源、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先是向西方学习,发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试图把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引入近代中国,改变中国现状,虽然资产阶级的努力最终都失败了,但是辛亥革命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民主进程。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新中国初期,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三大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专题六开始,可以看出是国外政治制度,主要是西方从古代到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民主法治和代议制民主的发展演变。通过人类文明进程中东西方出现的一些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文明成果以及对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是学习者可以学会从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和传统,形成开放意识和世界意识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趋势,使得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一节完整的绪论课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不能只靠一节简单的绪论课就能解决,而是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学习积累。
谈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从事高中历史教学三年,每年接触刚刚跨进高中校门的高一新生时,发现他们对历史课的印象是“副科”、“听故事”,没什么好重视的。“学习历史还有用吗?”“不如把学习历史的时间用来学习有用的东西如计算机等,甚至休息也好!”“我本不想学的,是老师要我学;”等等受急功近利社会思潮影响的言论,在同学们的头脑中颇有市场。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扭转刚进入高中大门的高一新生的错误观念,是一项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不宜讲新课,而要上一节导言课,课上不仅要充分“推销”自己,更要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课程设置、主干知识、考试方式和学习方法等,让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此,能否上好第一节历史课将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历史”兴趣与情结的重要一环。
一、端正学生学史的思想认识,突出学史的重要性
各种情况表明,要上好历史课、学好历史科,必须帮助学生端正思想认识,否则就难以激发起同学们学史的热情,即使学习也是应付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更不用说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甚至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了。因此,在正式学习历史前必须帮助学生端正思想认识,要求学生从思想认识和日常行为上重视历史科的学习。
历史不能像应用科学那样直接地创造财富,也无法提供解救燃眉之急的锦囊妙计,看似“无用”,但却有“大用”:学习历史对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学习做人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历史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具有独特的作用;对于同学们的学习而言,历史对地理、语文、政治的学习很有帮助。如《史记》就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英文的学习也很有用,不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不利于英语的进一步学习。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培养和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在学习中、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借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办事能力。“学史使人明智”就是这个道理。
学好历史知识还能帮助人们提高娱乐和审美的水平,帮助我们理解其它学科或者其它方面的知识,提高我们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我们在观看外国优秀影片,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基度山伯爵》、《列宁在十月革命》等时,如果不学习世界历史,就无法了解影片中故事背景,无法真正看懂这些片子,也就无从分析、理解了,更谈不上欣赏。
在中学开设历史课,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是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提高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不学历史,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就不会完整,
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不开设历史课,要提高中华民族的国民整体素质就无从谈起。
二、让学生了解历史教材的结构和编辑特点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材和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老教材采用通史编年体裁,较容易掌握,新教材采用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分为若干个历史单元模块,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因此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通史知识基础。同时新教材每一课的内容容量大,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前认真预习,将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或写下来,这样课前就有了疑难问题,带着这些疑点上课,便会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三、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学习方面的基本常识 导言课学生了解有关历史学习和研究方面的基本常识、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基本方法对以后的历史学习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学习历史知识要注意四要素的理解和掌握。历史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要学好历史科,必须让学生了解这四要素内涵和外延,掌握它们、运用它们。
初步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史书里面的内容隐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同时教材也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来编写的。因此,学习历史前对基本的哲学原理进行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人的学习习惯对他的学习和成长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为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把它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常规措施来认识。这些习惯主要有: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天安排学习计划的习惯、在作业和试卷上的有关位置工整书写班级、姓名和学号的习惯、在教材或其它阅读材料上做记号或批注的习惯、带着问题看书的习惯等。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成为提高教与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导言课对学生在整个学年以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历史导言课的讲述,使学生对本科的知识概况、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以及注意事项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学史的兴趣。对本学期教师的教学计划、其它安排有所了解,对历史学科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初步的了解。因此,精心设计好和上好导言课就成为每位教师新学期开学初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整个学期或学年的教学工作都影响很大。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高中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以上就是高一历史上学期开学第一课教案的详细内容,大家学会了吗?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但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宗旨上是一致的,对教案的要求也是有共性的。学会其中的共性相信会对大家有极大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