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授课是一门艺术,好的授课方式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此时,课前的教案准备工作就极为重要。那么如何写出一篇好的教案呢?考必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说课稿模板及范文三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说课稿模板及范文三篇的详细内容如下: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号说课者。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XX》是人教版教材第××单元第XX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X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x理论,是以后×x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是一门培养人的××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要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活动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辨能力,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直观的感受。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列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相关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讲授新课(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趣味化。此外,我还重视教材中疑点的讲解,并适当对知识点进行引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和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这有利于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我的板书设计是:×××。
5.布置作业。针对××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X×。
七、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内容所对应的×××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缺乏对这种现象的深入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体验,促使学生对该理论进行思考和认知,做到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的统一。
八、结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篇一学与问 【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第二十三课《学与问》。
2.教材简析:《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3.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说学情】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还有人说,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这节课正在努力实践着这一思想。最后,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把课堂变为学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
【说教法】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学与问》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语言简练,句句精妙,每一句都对学生有启示,我就利用这一点切入,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因此,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说学法】
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语文的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初读寻疑,再读释疑,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23学与问
3.引导学生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初步感悟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词)不懈探求沈括相辅相成翱翔
3.我们再一起把这些生字词读一读,记住它们的音,认清它们的形。
4.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交流。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这是作者提出的观点。(板书:提出观点)读句子。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是作者得出的结论。(板书:得出结论)读句子。
★作者又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呢?(用哥白尼、沈括的事例。)
作者就是这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板书:阐述观点)
3.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什么位置?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2.听了他的朗读,你懂得了什么?
★学问就是指知识。
是的,比如霍金的知识很丰富,我们就可以说“霍金很有学问”。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对,这就是本文的观点。
★“问”是很重要的。
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把“问”比作什么呢?由此看出“问”很重要。
3.问究竟有多重要呢?下节课再学习。
五、总结本课
六、作业设计
1.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名言,写下来。
2.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说板书】
23学与问(议论文)
提出观点
阐述观点勤学好问
得出结论 篇二鞋匠的儿子 一、说教材
本文是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一详一略的两件具体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当林肯成为美国总统时,那些上流社会的人,都有点尴尬,想要羞辱林肯。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写林肯面对参议员的嘲笑,以他出类拔萃的才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第六自然段写林肯坚定地反对国家分裂,领导人民维护了国家统一。
在这一课中,作者写得最多的是人物的语言。要想品读林肯,那么就势必抓住这几处对人物语言的刻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文本去感悟人物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林肯的三段演讲,从中感受林肯的优秀品质。
2.通过对课文关键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具有宽容大度、不卑不亢、谦逊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鞋匠的儿子》这一课的重点我把它落实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体会林肯具有平民思想、博大胸怀、聪明智慧、宽容真实的优秀品质上。
难点在于能有感情朗读对话,理解林肯三番话的含义,体会林肯仁爱、宽容的人格魅力及从容自信的应对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林肯的演讲辞进行研读感悟是重点,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层的内涵是关键,看似平淡普通的语句,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那朴实的话语,只有从中读出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出人物的神来,真正读出人物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教授时,层层推进,让学生抓住林肯的语言,逐句进行探讨。比如:三个“永远”,多次提及父亲与修鞋等。让学生对林肯有了实质性的了解,体会他深深地爱着父亲,深深地爱着人民,深深地爱着国家,不仅是鞋匠的儿子,还是美国人民的儿子,把林肯的平民思想与人格魅力完美统一起来。
说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以读促情、以思为重的方法理解我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从而体会林肯这一人物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位伟人,(出示头像)他就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林肯是——(齐读课题:鞋匠的儿子)
2.文章是如何评价林肯的?
(板书: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3.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浏览全文,找出哪两件事能够体现他是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二、精读感悟
A.第一次演讲
1.请同学们找出第一次林肯演讲的内容。
出示:
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虽然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
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2.林肯面对羞辱时,他是如何做的?
出示: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虽然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点红:非常感激)
3.对于羞辱,他把它当成是一种忠告,请问忠告是什么意思?可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林肯?
(板书:宽容大度)
指导朗读,读出林肯的宽容大度。
4.师:我发现你读“永远”时特别有感情,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点红:永远)
第一个“永远”体现林肯的真诚,第二个“永远”体现林肯的自豪,第三个“永远”体现林肯的谦逊以及对父亲的尊重。
指导朗读,齐读。
5.把三个“永远”去掉,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6.过渡:在一片静默声中,林肯又说这样一段话,出示:
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
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a:“帮你改正”,我读出了林肯的乐于助人,不卑不亢(板书:不卑不亢)。
预设b:“虽然……但”,我读出了林肯的勤劳。
预设c:“艺术”,我读出了林肯对父亲的尊敬。
指导朗读,齐读。
7.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院说了什么?
出示: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虽然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师:依据学习第一、二两段演讲的方法,通过朗读,说体会,品析人物,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学学第三段话。
预设a:“任何人都一样”,平等待人(板书:平等待人)
预设b:“尽可能地帮忙”,为人真诚,乐于助人
预设c:“伟大”,对父亲的尊重和怀念
预设d:“无人能比”,对父亲的崇敬
师:父亲无人能比的仅仅是他的手艺吗?
(还有父亲的人格,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师结:正因为林肯的这些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他们,震撼着他们,使得他们由一开始的羞辱、嘲笑变为赞叹的掌声。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林肯的第二次演讲。
B.第二次演讲
1.了解历史背景,出示相关资料。
2.这正如林肯在一次演讲中强调的那样,出示:
“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3.师提问:
(1)“裂开的房子”指的是什么?
(2)“房子塌下去”指的是什么?
(3)“完整的整体”指的是什么?
4.这位总统又是如何做的?
5.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肯?
仁爱(板书:仁爱)
6.最后谁能来评价一下这位鞋匠的儿子?
是呀,正因为林肯有着这些优秀的人格魅力(板书:人格魅力),难怪文章会这样评价他(引读)——林肯是美国历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7.文章共写了两次演讲,第一次详写,第二次略写,这种手法叫做详略得当(板书:详略得当)
三、作业布置
六、说板书设计
21.鞋匠的儿子
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
人格魅力
宽容大度
不卑不亢仁爱
平等待人 篇三一夜的工作 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十三课《一夜的工作》。课文讲的是作者陪同总理审阅稿件目睹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总理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工作作风,抒发了作者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小事和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课文,体会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简朴,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
2、领会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2、3两个目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则是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收集总理生前相关的录象和文字资料。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疑问导读法”,即以读为经,以问为纬,读、思、议、辩结合,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说程序: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总理生前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让我们跟着作者何其芳一起走近总理办公室,感受一下他一夜工作的情形。”板书课题后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研析设问,精读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仍然以学生自主质疑、释疑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再和同座交流一下。
2、结合文章的重点内容每个小组给其他小组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同时教师出示教学提示:
(1)请分组讨论。(2)按照课文内容设计问题。(3)问题里必须有“为什么”或“怎么样”这两个词语。
问题从学生中来,是学生关心的,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这样的问题更有吸引力,更有挑战性。
3、全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问题,组内合作研讨,组间争辩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引导。
在这里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如指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不懂的,重要的,特别是有关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方面的。再如,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同样也有选择的权利,尤其在学生的提问有偏颇时,更要发挥示范作用,也要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与学生共同商讨——“作者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之后,对自己说[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了什么?想对全世界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插图旁边。”另外在学生研讨时,教师又出示了周总理1974年3月26至27日的工作日程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描绘的只是总理一夜的工作,其实每一天,每一个夜晚总理都是这样不辞辛苦的工作的,进而使学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得以升华。教师这样的点拨引导,把积极的接受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发挥了师生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4、让学生选择令自己感动的内容进行感情朗读。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为此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内容。在读中力求体现以下特点:读的目的性;读的层次性;读的个性化;读的指导性。读的形式也让学生自己选择:可自己读,同座对读,小组交流读,可找学习伙伴比赛读,可向全班展示读。
由于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就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这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为此我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文:你认为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想法或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情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读一读《一月的哀思》和《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两篇文章,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以上就是说课稿模板及范文三篇的详细内容,你学会了吗?事实上教案并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抓住重点,在学科的基本的知识框架上,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相关科学有价值的学识观点及研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