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考网权威发布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试题及答案,更多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试题及答案相关信息请访问自考网。【导语】天空吸引
自考网权威发布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试题及答案,更多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试题及答案相关信息请访问自考网。【导语】天空吸引你展翅飞翔,海洋召唤你扬帆启航,高山激励你奋勇攀登,平原等待你信马由缰……出发吧,愿你前程无量,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试题及答案》 供您查阅。
【习题及答案】
多项选择题 (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 ( )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消长平衡
D.阴阳相互转化 E.阴阳偏盛偏衰
2. 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是 ( )
A. 心 B. 肝 C. 脾 D. 肺 E. 肾
3. 以下何脏腑与水液代谢有关 ( )
A. 肺 B. 脾 C. 肾 D. 三焦 E. 膀胱
4. 五脏之中,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的有 ( )
A. 心 B. 肝 C. 脾 D. 肺 E. 肾
5.“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 ( )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6. 气的生理功能有: ( )
A.推动作用 B .温煦作用 C .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 .气化作用
7 .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 )
A .外感性 B.季节性 C .地区性 D .相兼性 E.转化性
8.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 )
A.黏滞 B.凝滞 C.收引 D.趋下 E.重浊
9. 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是: ( )
A .六淫 B .七情 C .疠气 D .药邪 E .医过
10.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 )
A .轻扬开泄 B.善行数变 C .主动
D.易耗气伤津 E .为百病之长11. 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 )
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D.转化性 E.地区性
12. 正气是指: ( )
A .人体的机能活动 B .抗邪能力 C .驱邪外出的能力
D. 康复能力 E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13 . .疾病复发的诱因是: ( )
A .复感新邪 B.食复 C .劳复 D 药复 E .伏邪
14. 虚证临床可见到: ( )
A .五心烦热 B .脉实有力 C .久病消耗精气
D .畏寒肢冷 E .食积不化
15 . 实证临床可见到: ( )
A .二便不通 B .脉实有力 C .瘀血内阻
D .心悸气粗 E .水湿泛滥
16. “因人制宜”主要根据病人的什么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 )
A .饮食偏嗜 B.性别 C.劳逸损伤 D.年龄 E .体质
17. “因时制宜”原则是指: ( )
A .夏季慎用温热 B.冬季慎用寒凉 C .暑邪致病应解暑化湿
D .秋季外感宜辛温发散 E .冬季宜食热性食物
18 . 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包括: ( )
A .辨证求因 B. 因时制宜 C .未病先防
D.既病防变 E .审因论治
19. 下列哪些属于“治未病”的内容: ( )
A .治病求本 B.急则治其标 C .调摄精神
D .加强锻炼 E 先安未受邪之地
20. 病重“失神”表现为 ( )
A.饮食不入,泄泻不止 B.骨枯肉脱、形羸色败 C.卒然神昏,手撤遗尿
D.神昏谵语,循依摸床 E.两目晦暗、瞳神呆滞21.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是: ( )
A.五色鲜明 B.夏季稍黄 C.红黄隐隐 D.明润含蓄 E.秋季稍白
22. 红绛舌,常见于: ( )
A.里实热证 B.阴虚火旺证 C.气虚血瘀证 D.痰瘀内阻证 E.食滞气郁证
23. 望舌时应注意: ( )
A.光线 B.染苔 C.伸舌姿势 D.年龄体质 E.禀赋
24.腻苔主病为: ( )
A.湿浊 B.痰饮 C.食积 D.胃气虚 E.邪热有余
25.痛证可见下列何脉? ( )
A.弦脉 B.紧脉 C.缓脉 D.代脉 E.迟脉
参考答案
1. ABCD 2 .ABCD 3. ABCDE 4 .BC 5. ABC 6 .ABCDE 7. ABCDE 8. BCD
9. ABCDE 10.ABCE 11.ABC 12.ABCDE 13.ABCD 14.ACD 15.ABCE 16.BDE
17.ABCE 18.CD 19.CDE 20 .ABCDE 21. CD 22. AB 23 .ABCDE 24. ABC 25. ABD
【试题及答案】
多项选择题 (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 ( )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消长平衡
D.阴阳相互转化 E.阴阳偏盛偏衰
2. 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是 ( )
A. 心 B. 肝 C. 脾 D. 肺 E. 肾
3. 以下何脏腑与水液代谢有关 ( )
A. 肺 B. 脾 C. 肾 D. 三焦 E. 膀胱
4. 五脏之中,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的有 ( )
A. 心 B. 肝 C. 脾 D. 肺 E. 肾
5.“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 ( )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6. 气的生理功能有: ( )
A.推动作用 B .温煦作用 C .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 .气化作用
7 .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 )
A .外感性 B.季节性 C .地区性 D .相兼性 E.转化性
8.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 )
A.黏滞 B.凝滞 C.收引 D.趋下 E.重浊
9. 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是: ( )
A .六淫 B .七情 C .疠气 D .药邪 E .医过
10.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 )
A .轻扬开泄 B.善行数变 C .主动
D.易耗气伤津 E .为百病之长11. 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 )
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D.转化性 E.地区性
12. 正气是指: ( )
A .人体的机能活动 B .抗邪能力 C .驱邪外出的能力
D. 康复能力 E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13 . .疾病复发的诱因是: ( )
A .复感新邪 B.食复 C .劳复 D 药复 E .伏邪
14. 虚证临床可见到: ( )
A .五心烦热 B .脉实有力 C .久病消耗精气
D .畏寒肢冷 E .食积不化
15 . 实证临床可见到: ( )
A .二便不通 B .脉实有力 C .瘀血内阻
D .心悸气粗 E .水湿泛滥
16. “因人制宜”主要根据病人的什么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 )
A .饮食偏嗜 B.性别 C.劳逸损伤 D.年龄 E .体质
17. “因时制宜”原则是指: ( )
A .夏季慎用温热 B.冬季慎用寒凉 C .暑邪致病应解暑化湿
D .秋季外感宜辛温发散 E .冬季宜食热性食物
18 . 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包括: ( )
A .辨证求因 B. 因时制宜 C .未病先防
D.既病防变 E .审因论治
19. 下列哪些属于“治未病”的内容: ( )
A .治病求本 B.急则治其标 C .调摄精神
D .加强锻炼 E 先安未受邪之地
20. 病重“失神”表现为 ( )
A.饮食不入,泄泻不止 B.骨枯肉脱、形羸色败 C.卒然神昏,手撤遗尿
D.神昏谵语,循依摸床 E.两目晦暗、瞳神呆滞 21.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是: ( )
A.五色鲜明 B.夏季稍黄 C.红黄隐隐 D.明润含蓄 E.秋季稍白
22. 红绛舌,常见于: ( )
A.里实热证 B.阴虚火旺证 C.气虚血瘀证 D.痰瘀内阻证 E.食滞气郁证
23. 望舌时应注意: ( )
A.光线 B.染苔 C.伸舌姿势 D.年龄体质 E.禀赋
24.腻苔主病为: ( )
A.湿浊 B.痰饮 C.食积 D.胃气虚 E.邪热有余
25.痛证可见下列何脉? ( )
A.弦脉 B.紧脉 C.缓脉 D.代脉 E.迟脉
参考答案
1. ABCD 2 .ABCD 3. ABCDE 4 .BC 5. ABC 6 .ABCDE 7. ABCDE 8. BCD
9. ABCDE 10.ABCE 11.ABC 12.ABCDE 13.ABCD 14.ACD 15.ABCE 16.BDE
17.ABCE 18.CD 19.CDE 20 .ABCDE 21. CD 22. AB 23 .ABCDE 24. ABC 25. ABD
【复习题及答案】
简答题
1. “辨证”、“症”、“证”、“病”的含义有何不同?“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2. 五脏的功能和生理特点如何 ? 六腑的功能和生理特点如何 ?
3. 为什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4. 何谓六淫?简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5.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有何不同 ?
参考答案
1. “辨证”、“症”、“证”、“病”的含义有何不同?“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辨证:就是将四诊( 望、闻、问、切) 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 是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症: 症状, 包括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客观体征。
证: 证候,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病: 疾病,指机体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总过程。
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症是疾病的现象, 是内在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征象;而证则是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是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由症组成; 病也是由症组成, 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又有不同的证,它是一种病理过程。
2.五脏的功能和生理特点如何 ? 六腑的功能和生理特点如何 ?
答:五脏:贮藏精气,满而不实。五脏:形态为实质性器官;功能上“藏精气”; 生理特性上“藏而不泻, 满而不实”。
六腑:传化水谷, 实而不满。六腑: 形态为空腔性器官;功能上“传化物”传化水谷; 生理特性上“泻而不藏, 实而不满”。
3.为什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答:所谓“后天”, 即指人出生以后的整个生命过程, 包括生、长、壮、老、 已几个阶段。脾胃同居中焦,具有主运化的功能,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人在出生之后,人体的营养,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 均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脾胃的功能健全才能不断地化生和输布营养物质, 以保证生人体长发育的需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4. 何谓六淫?简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答:六淫: 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① 风为阳邪,风性轻扬开泄, 易袭阳位; 因风善动而不居,具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性,故为阳邪。人体的头面及肌表部位为阳位,也是风邪易侵之处,即易袭阳位。其性开泄是指风邪侵袭人体,易使腠理疏松、开泄,可见汗出、恶风等症状。
② 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 风性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故风性善行。如风痹证。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骤变幻无常的特点,故风邪数变。如风疹病。
③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邪气致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热等。临床上风邪犯人,为病范围广泛,病种繁多,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5.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有何不同 ?
答:异病同治: 一般情况下,异病异证需要不同的治法。但有些病常常有同一性质的病机
和证候,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如虚寒泄泻, 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不同的病证, 如病机“中气下陷”,可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治疗。
同病异治: 一般情况下, 同病同证需要同一的治法。但有些病因病人身体反应不同,
而出现的证也不同, 因而治法也不同。如感冒有风寒和风热的不同, 治法就有“辛
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区别。
【模拟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C.D.E )
A.辛 B.甘 C.酸 D.苦 E.咸
22. 五脏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属阳的有(A. B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3. 以下在五行中属木的是(A.D.E )
A.筋 B.脉 C.肉 D.目 E.胆
24. 阴阳失调的病机变化包括(A. B.C.D.E)
A.阴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阴阳互损 D.阴阳格拒 E.阴阳亡失
25. 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是 (C.D.E)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6. 以下属于气的升降失常的是(B. E )
A.气滞 B.气逆 C.气脱 D.气闭 E.气陷
27. 气为血之帅是指(A. B.C )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28. 以下不属于经脉的有(B.C.D)
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十五别络 D.十二皮部 E.奇经八脉
29. 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是(A. B.C.D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0. 以下经脉中,行于目内眦的有(A. B.C )
A.手太阳小肠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阳明胃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足少阳胆经31. 以下病邪,属于阳邪的有(A. C.E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32. 因人制宜治则的应用包括以下几种情况(A.B.C.D )
A.年龄不同 B.性别差异 C.体质强弱 D.生活习惯不同 E.肤色不同
33. 宗气的生成与下列何脏的关系密切(C.D)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4. 以下何脏腑与水液代谢有关(A. B.C.D.E )
A.肺 B.脾 C.肾 D.三焦 E.膀胱
35. 五脏之中,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的有(B.C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6. 以下经脉中循行至齿的是(.B.C )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阴脾经 E.手太阳小肠经
37. 六淫之中,易耗气伤津的邪气有(C.E)
A.风邪 B.燥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38.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D.E )
A.化生血液 B.排泄糟粕 C.分泌胆汁 D.贮存胆汁 E.排泄胆汁
39.血液的生成来源有(A. B.C )
A.津液 B.肾精 C.营气 D.元气 E.卫气
40. 影响外环境的因素有(A. B.C.D.E)
A.气候变化 B.地域特点 C.生活环境 D.工作环境 E.社会环境三、填空(41~50题,每空0.5分,共10分)
4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42. 按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其母)与(实则泻其子)。
43.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主疏泄)与 (主藏血)两个方面。
44. 六腑的共同的生理功能是 (受盛)和(传化)水谷。
45. 血运失常包括(血瘀)与(出血)两个方面。
46. 十二经脉循行,足少阴肾经上接(足太阳膀胱经)经,下交(手厥阴心包经)经。
47. 气随津脱的生理基础是(津能载气),大失血急用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气能摄血)。
48.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包括(燥性干涩)与(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49. 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偏嗜)与(饮食不洁 )三个方面。
50. 预防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四、名词术语解释(51~55题,每题2分,计10分)
51.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1分)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分)
52. 藏象,是藏于人体内的内脏(1分)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1分)。
53.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1分)、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传导感应信息的通路系统(1分)。
54.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1分)在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1分)。
55. 内生“五邪”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的病理现象(1分),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1分)。五、简答题(56~60题,每题4分,计20分)
56.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
答: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1分);相生的规律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相生(1分)。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1分); 相克的规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相克(1分)。
57.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是什么?
答: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0.5分);手三阳经,从手走头(0.5分);足三阳经,从头走足(0.5分);足三阴经,从足走腹(0.5分)。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为: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0.5分);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0.5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0.5分);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胸腹部(0.5分)。
58.简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答: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是: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袭人易阻滞气机,损伤脾阳(1分)。②湿性重浊。湿邪致病的症状有沉重、秽浊不清等特征(1分)。③湿性黏滞。湿邪致病具有症状上黏腻不爽,病程上缠绵难愈的特征(1分)。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多引起下肢及下焦部位病变(1分)。
59.何谓反治?其常用的治法有哪些?
答:反治,又名从治,是指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治疗原则,适用于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全一致的病证(2分)。反治的常用治法有:①寒因寒用,即以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0.5分);②热因热用,即以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真寒假热证(0.5分);③塞因塞用,即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0.5分);④通因通用,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0.5分)。
60.简述精的概念内涵。
答:人体之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分)。 人体之精的概念可从三个层次来认识:①狭义之精:指具有繁衍生命的生殖之精,是人体之精的本始含义(1分);②广义之精:指人体之内的一切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血液、津液等(1分);③一般意义的精,即通常所说的精,只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1分)。 六、论述题(61~62题,每题10分,计20分)
六、论述题(61~62题,每题10分,计20分)
61.何谓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
答: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2分)。肝气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血与津液的运行输布:气能行血,行津,肝气能调畅气机,故能促进血液运行与津液输布(2分);②促进脾胃的运化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肝通过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2分);③调畅情志:情志活动以气血运行通畅为基础,肝气疏泄能调畅气机,促进血行,故能调畅情志(2分);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及肝气的疏泄功能(2分)。
62.试述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的关系。
答:邪正盛衰决定病证的虚实:实,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出现一系列亢奋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2分);虚,是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正气不足,邪气不盛或已退,难以出现剧烈的邪正斗争,出现一系列虚损、衰退、不足的证候,称为虚证(2分)。 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变化有关:①虚实错杂,包括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有实邪)(1分)与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有正虚)(1分);②虚实转化,包括由实转虚(邪气久留,损伤正气)(1分)与因虚致实(正气不足而邪气积聚)(1分);③虚实真假,包括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1分)与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