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那么你知道如何写散文吗?考必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从袁崇焕到弘一法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从袁崇焕到弘一法师的详细内容如下:
长这么大,似乎从来没有崇拜过谁。如果说要找出例外的话,惟有两个人能让我真正敬佩:袁崇焕和弘一法师。一个是铁骨铮铮的硬汉,一个是世事洞明的高僧。
袁崇焕:千古一人
公元1630年,也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崇祯三年,北京西市口刑场。一连半个月,天空都是灰蒙蒙的。八月十六这天却一反常态,天空突然露出了新蓝,太阳也像擦干净了,变得亮堂堂的。
“剐了他!剐了他!剐了他!”“大汉奸!大反贼!大骗子!”震耳欲聋的叫喊声中,第一刀应声落了下来。刀割在一个46岁的汉子身上,血花四溅,肉一块一块往下掉。众百姓围在旁边,纷纷叫骂,出钱买他的肉,一钱银子买一片,买到后咬一口,骂一声:“汉奸!”汉子没有哼一声痛,只是口里叹息不已,即使皮骨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
一刀,又是一刀……整整3543刀后,汉子终于气绝,骨肉无存,只剩下一个头颅。
这位身受“千刀万剐”极刑、并被百姓争相分食的汉子,不是别人,正是明末大将、蓟辽督师袁崇焕。就在八个半月前,他还率领将士在这里大呼酣战,拼了性命击退来犯的十倍敌军,保卫了皇帝和北京城中百姓的性命。而现在,他保卫的这些人,将他割成了碎块。
每次想起这惊魂一幕,心里总是堵得特别难受,总是禁不住热泪盈眶。这眼泪,为袁大将军惊天地、泣鬼神的浩然正气和铮铮铁骨而流!
天启二年,满清(当时称后金)以横扫千军之势,攻陷明朝四十余座城池,国家危在旦夕。正是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开始登上了悲壮的历史舞台。面对满人不可一世的虎狼之师,袁崇焕凭着永不衰竭的热诚和一往无前的豪情,点燃了将士们心中精忠报国的熊熊烈火,在宁远,在宁锦,在广渠门,本身不会武功的他带领众部属以一挡十,给予满清迎头痛击,一扫明军屡战屡败的颓势。
眼看就可以“直捣黄龙”了,登基不过二年的崇祯皇帝却被满清的反间计所惑,以“通敌议和、诛杀大将、引贼逼京”等莫须有的罪名将袁大将军毫不留情地下狱,关入死牢整整一年!袁崇焕蒙冤下狱,京城百姓们不明所以,个个咬牙切齿,拍手叫好。袁崇焕的部下们则大放悲声,高呼冤狱。祖大寿上疏,甘愿削职为民,恳请放袁戴罪立功。何之壁携全家四十余口,跪请以全家代袁崇焕入狱。布衣程本直求情不成,后干脆求与袁崇焕同死。
此时的崇祯也知道自己抓错了人,但已骑虎难下。为了掩饰自己当初的愚蠢,为了维护自己可怜的颜面,为了显示所谓的皇家权威,这个二十不到的毛头小孩铁了心肠要杀掉赤胆忠心的袁崇焕。于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惨烈一幕上演了——“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
对于自己的下场,袁崇焕其实早已预见到了,自从投笔从戎以来,他所担心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于谗言。但明知死路一条,他还是决定赴汤蹈火,因为人民在受难,民族在沦亡,作为热血男儿他责无旁贷,不敢有丝毫偷生惜死之心!整个行刑过程中,袁崇焕一直在叹息。他所悲叹的,不是皇帝的昏庸和民众的愚昧,而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即使身受极刑,萦绕在脑子里的依旧是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安危: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
刽子手一刀一刀下去,割在袁崇焕身上,也割断了大明王朝最后一线生机。袁崇焕死后,明朝再也找不到一个象样的督师,同时他的冤死也让明军将士对朝廷寒透了心。十五年后,满清人的铁骑踏进北京城,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崇祯在煤山上了吊,北京城的百姓也没有几个能幸免。这能怪谁呢?要怪,就怪他们自毁长城、自掘坟墓!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百年后为袁崇焕平反的,居然是他的死对头——满清皇帝乾隆;而某些汉人,至今仍在以莫须有的理由诋毁这位千古英雄。历史,如此滑稽!
本文作者:王逸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以上就是从袁崇焕到弘一法师的详细内容,你是否感受到散文的魅力?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