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那么你知道如何写散文吗?考必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旅游日记(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旅游日记(七)的详细内容如下:
庐山有三绝:云海、瀑布与绝壁。庐山的云雾似一件多变的外衣,更给庐山增添了神奇和美丽,庐山的云雾也使庐山“犹抱琵琶半遮面”,使人“难识庐山真面目”。游人来庐山,最爱寻觅的,也许是庐山云与雾中奇迷的幻影吧。
在庐山游玩的第一天天气很晴朗。庐山的雾也如轻烟似的时有时无,在阳光的照耀下,只见远山含翠,云蒸霞蔚,变化万千。那时的雾太轻太薄,没有尽显庐山的奇特和魄力。
第二天清早,走出宾馆,只见东方的天空银白的一片,浓雾在山间飘浮着,动如烟,静如练。轻如絮,软如棉。壮阔如海洋。在浮动的雾中,远处的山时隐时现,虚无缥缈,变化万千。
等我们来到含鄱口,已聚集了很多的人。含鄱口是庐山观日出的最佳去处,也是中国著名的观日台。站在含鄱口千里鄱阳尽入眼中,含鄱口也因而得名。但今天天气阴,只见东边的鄱阳湖全隐在浓雾之中。银色的浓雾翻滚着,霎时如白龙串海,银河倒泻,霎时又轻风漫走,一片迷蒙。毛泽东这样描写庐山的云雾:“雾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也从容。”
从含鄱口可看到东边的五老峰和西边的大汉阳峰。大汉阳峰是庐山的最高峰,海拔1474米。这时的山峰也在浓雾中时隐时现,宛如海外仙山。云雾飘过,更显峥嵘峭立。鬼斧神工般的杰作,更令大文豪苏东坡感叹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离开含鄱口时,天下起了微雨。雨丝轻轻地飘过,丝丝凉意落在肩头,也使庐山增加了一份诗意、浪漫和神奇。正是霎时雨霎时风,霎时云霎时雾。
我们拿出预先带来的伞,撑开来,在雨中沿着缓行一小段距离,来到植物园。没有带伞的同志,花两元钱买了那种薄薄的雨衣。植物园地势平坦,踏着淅淅沥沥的夏雨,款款而行,想起苏东坡的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且听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袭烟雨任平生……”。植物园里的植物多是南方物种,我大多不认得。收获最大的是看到了杜鹃花。这个季节不是杜鹃开花的季节。知道了杜鹃有黄杜鹃和红杜鹃两种,其中红杜鹃也叫映山红。
在细雨菲菲中走完植物园,等出园上车时,雨大了起来,哗哗地打在伞上。我还是感到很荣幸,因为难得体会雨趣,更因了在庐山。两天多的时间既体会了艳阳高照,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薄雾缭绕,又体验了如蛟龙翻滚的大雾升腾,更体会了雨中庐山的柔媚和诗意。雨中游庐山心中更有一份淡然和恬静。
去大口瀑布时,雨丝更密了,但没有风,雨击在伞上发出有节奏的沙沙声。
又只见乌云越积越重,翻滚着黑沉沉地压向峰峦谷底。云雨织就的硕大的雨幕,将群山万壑俱揽在怀里。极目望去,云水茫茫,雾山苍苍,远山俱潜没了踪影。待快到大口瀑布时,雨竟小些了。对面的山崖、瀑布在白色干净的浓雾中偶尔揭开神秘的面纱,给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以机会,让我们一览其灵秀的面容。
到三叠泉时,雨仍然下着,但雨丝也是极尽变幻着,时而细如牛毛,时而又淅淅沥沥,时而又似水柱急骤泻下。一路行来,雨声、泉声瀑布声,汇成一首时而平缓里面急促的交响乐。也正因了这雨,更加地感到三叠泉的雄浑和气势。
我们在庐山的最后一站是五老峰。也就是李白诗中描写的“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车赶到五老峰下,雨大了起来,又滚起了阵阵的雷声。五老峰上的工作人员正从山下撤下来。五老峰是雷击区,闪电雷鸣的天气不对游人开放,我们只在五老峰下的亭子中站了少许,带着些微的遗憾离开了。
本文作者:冷月凝眸
以上就是旅游日记(七)的详细内容,你是否感受到散文的魅力?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