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那么你知道如何写散文吗?考必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夕影亭上的幽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夕影亭上的幽思的详细内容如下:
也许是饮了半瓶黄酒的缘故,出门的时候脚底下便有些飘飘然了,走在湖滨路上,凉风拂面,浑身懒洋洋的,入夜,情人们漫步在柳荫下,说着悄悄话儿,草丛,树枝,湖畔,投射出五颜六色的灯光,夜被渲染得分外美丽。好一个秀色柔曼的江南,处处散发着含蓄的淡雅。湖边泊着画舫,因嫌其喧闹,就要了一艘小船,趁着朦胧的夜随风浮于水面,水波便在耳边哗哗地荡开了。
所谓西湖,被人含在嘴里呻吟涌了千年,不过一泓清水而已。
而在夜晚,西湖的水,少了一些历史的凝重感,多了几分闲适和风雅。就像一位典型的江南女子,把温柔和秀丽完美的融为一体,更像当年的西施,清丽脱俗。微风轻漾,略有几分醉意,远处雷锋塔流光溢彩,近处湖水寂寂,闪着幽暗的影子,轻晕着夜的神秘。划桨的艄公,四十多岁,绍兴人氏,操着浓浓的吴语,唱着民歌,讲述着西湖的传说,给游湖添了几分兴致。想起了苏东坡在这里写下的千古名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雨中的西湖是淡妆的西子,美得自然。夜晚的的西湖又像裹着面纱的少女,她带着几分羞涩和神秘,更显得可爱。小船滑进西湖深处,夜已经深了,泛舟波心荡漾的湖面,一切都入了空蒙,空蒙得山色景物都入梦了。微风吹皱了一泓清水,犹如吹皱了西子的裙装。迷蒙的西湖,真如披着轻纱的西子,朦胧而又令人浮想连翩。眺望对岸,雷锋塔隐隐约约,似有仙子在对雨而舞。一切也都投了缥缈,缥缈得亭台楼阁都从睫毛里舞动起来了。
西湖里的船虽不比北京万生园和颐和园的船精致,却别有一番情韵,大船远着象湖上亭台楼阁,乘客置身其间,如在画中畅游一般。船舱内陈设着红木家俱,雕刻精细。小船白布蓝边,船舱略显简陋,可容纳三四人,空敞的舱,便于赏湖,也足以撩人情思。在这烟雨朦胧之中,坐在船头,任船随水流荡漾,沏一壶清茶。不要撑伞,就享受着细雨融入身体的感觉。耳边再响着江南的传统乐器,让自己的身心从内而外的完全安静下来。
若在清晨,湖面上一片清寂,游船缓移,天空中水鸟翩翩飞翔,碧波微漾,鱼儿游出水湎呼吸;若在夏季上午,水波泛起清色,荷香阵阵,水鸟时而盘旋,掠着水面,低低地飞;若在傍晚十分,雾霭轻起,余霞散绮,水面上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泛起幽幽的光泽;到了晚上,若在中秋季节,水面上一片寥阔,一轮朗月夜幕上正挂,冷月高悬,寂寞的秋湖上俏无声息,气氛凄冷,一切的喧嚣都远去,一切人世的苦恼都在冷夜的屏障抵制下退出。听着悠然的间歇的橹声在耳边响着,躺在船舱的凉椅上,回味着神话传说中白娘娘与许仙相会的片断,模模糊糊记忆起久远朝代的故事,仰望星空,觉人之渺小;至于苏东坡、林和靖、葛洪、岳飞、苏轼、白居易、文天祥、于谦、郁达夫、弘一法师、苏曼殊等人,更让我觉得人生如梦一样空幻,许多时候,人生的奋斗换来的只是对坎坷命运的嗟叹,不如化成一缕轻风,随风漾于水面,融化一轮明月,逍遥此生。夏秋季节的晚上,凉风吹来,一眼望去,荷丛里如象笼起薄薄的的白纱,莲叶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柔细的腰肢浴着月光,在水里摇曳着。人生实在太短暂了,感伤是对人生的最大浪费,何不珍惜这秋月夏荷呢?
西湖的美景无数,有苏堤春哓的柳绿桃红,有曲院风荷的摇曳多姿,有平湖秋月的桂花飘香,有断桥残雪的清冷纯净,但是由于来去匆匆,竟然无暇消受。漫步在湖畔,一路看过去,在婆娑的柳荫下,看雨丝落在湖面,扩散成几圈涟漪,在清冷的空气里想一回自己的事。想想“梅妻鹤子”林和靖的清冷孤寂,体会一下弘一法师圆寂时留下的“悲欣交集”,不觉几分渺茫。西湖的美,合在春秋之秀,春季则无朗气清惠风和畅,塔影参差,有画船来来去去,在夕影桥的凉亭里面朝雷锋塔而坐,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团团的月彩,纤纤的波鳞,秋季来临,昼则斜阳一抹,暝色入林,夜则皓月当空,烟波浩渺。夏季在微风细雨中步入“曲院风荷”,随着曲曲折折的石径或回廊,看水中满池摇曳的绿翠红粉,听雨润荷叶的沙沙声,在某一处小桥下,你或许还能看见红鱼三三两两地优游。这里隐隐约约地让你想起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但仔细体会,你会感到这里雨中的荷花凄美、婉约,更象是某段似曾相识的小令,浪漫而有诗意。≤作者:于仲达≥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以上就是夕影亭上的幽思的详细内容,你是否感受到散文的魅力?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